人物风流:李济生--他把卫星轨道从千米精确到米(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0 15:03 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组 | ||||||||||||||
李济生的童年是在艰难中度过的。父母过早的离开了他,是靠政府的助学金读完了大学。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满怀报国之志的他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去了西北航天实验基地,一个满目荒凉的戈壁滩…… 主:应该说最后真正的分到这个跟卫星有直接的这样一个测控中心呢,应该是如您所愿了。 李:对当时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那么到哪里呢,到南京呢他去招一些学生,我们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呢,我们就赶快找他,我们班五个同学都分到那里去了,大家都还很愿意去的。 主:很热情的,那时候会知道这是一个,或者说在别的外面人看来很神秘的一个事业吗?知道吗? 李:这个地方呢在我们确定我们分配到那里去之前,他都不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他就光说在西北,等确定了,录取我们五个人了,这才悄悄的告诉我们,说是在,你要坐火车呢是在清水下,清水车站到那里下车,那里下车了以后呢还有一个接待站,你到接待站拿着你的录取通知书到那里报了名以后,还要再坐火车向里走,实际那个时候还要坐八个小时的火车。 当时的西北航天实验基地面对戈壁,背靠黄沙,李济生在给妻子的第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站在大戈壁滩上,一望无际,如同站在大海上一样,辽阔无限。尽管这里现在很荒凉,我想通过我们努力,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庆功大会上,当人们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时,27岁的李济生端着一碗饺子难以下咽,—位老专家的问话让他心里难安。 当时专家是说了什么样一句话给您一个很大的触动。 李:一个老工程师呢他就问我,那个时候我是算轨道的嘛,说你们算出来这个轨道的精度是多少啊,因为轨道,有一些轨道的参数,其中有像半成轴吧,就是长度的,还是几个角度的,就问说,你这个算出来的这个半成轴误差是多少,你算出来的这个角度的误差是多少,我说我不知道,当时呢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你作为数据来讲,你都不知道你的精度是多少,那么人家就不知道你算的结果可信度是多少,当然作为第一颗卫星来讲咱们要求不高,只要求呢它预报出来你眼里看得到就行,那么这个范围是很大的,但是我想随着咱们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后面应用卫星会越来越多,那么应用卫星就会对你轨道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这个东西你都没有数,不知道自己算的轨道精度是多少,那人家怎么用你的这个结果呢,没法用。 在以后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在戈壁滩简陋的工房里,他终于找到一种方法,估算出了我国第一颗卫星的定轨实际误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独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