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她为5000多中国孤残孩子在美国找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8 17:02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董月玲 聂立立家有一对龙凤胎儿女,今年15岁。两个孩子可爱极了。 但半个月前,她和丈夫及孩子专程从美国飞到北京,办理领养手续:一个有心脏病的9岁中国女孩,即将成为他们一家新的成员。 从签下自己的名字那刻,聂立立就该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可是,这似乎并不是尽头。 有一次,聂立立问丈夫:“万一领养的美国家庭跟孩子相处不好,把孩子退回来怎么办?“丈夫想了想认真回答:“真退回来咱就领回家,我们得有养七八个孩子的心理准备。” 在美国丹佛市,聂立立被市民称为“领养妈妈”。从1992年至今,她创办的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已为5000多个中国福利院的孤残孩子,在美国找到了家。这些孩子们异口同声叫她:“妈妈”。 聂立立的丈夫仲辉,在美国读哲学博士,曾为律师的聂立立,放弃工作后来美陪读。 初到美国时,夫妻俩住在一个叫雷门的教授家。教授共生养了4个女儿,长大离家后,夫妻俩又领养了4个小孩,其中3个黑孩子,一个白孩子。白孩子还是个盲童。 “刚开始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后来确实被他们的爱心感动了。6个月后,我也喊他们爸爸妈妈了。”聂立立回忆说。 有一天,仲辉去一个中国同学家,带回一张《人民日报》,上边登着刚颁布的《收养法》。 “我当时的感觉是中国进步了。收养本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但现在也单独立法了。”聂立立说。当她看到其中的第20条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领养孩子。心想,这下雷门教授可以领养一个中国小孩了。 他们所在的丹佛市,当时还没有设立国际收养的机构。再一打听,夫妇俩大吃一惊:美国已婚夫妇有9%不能生育。有50%的家庭对收养孩子感兴趣。 “中国的福利院里有那么多被遗弃的孩子,为什么不为这些孩子找个家呢?要能成立一个机构,在中间搭个桥,岂不是一桩善事?”聂立立动了心。 她花50美元到州政府领了一张非赢利性营业执照,又办了收养执照。两个月后。CCAI在聂立立家的地下室开张了。 那是1992年,聂立立的一对龙凤胎刚满3岁。她边做电脑生意,边把这事当做“兴趣”来做。 “如果您家里有空房间,有爱给孩子分享,您是否愿意领养一个中国孤儿?”最初,聂立立把这则小广告,贴到就读的教会学校和教堂里,很快就有6个家庭报了名。 头一次办理领养,曲折艰辛完全超过他们夫妇的想像:美国这边手续特别复杂,材料足有半斤重;中国当时还没成立全国收养中心,政出多门。整整忙活了一年多,才把6个孩子领回来。 “不做了!太麻烦!”夫妇俩合计着忙完这次就悄悄关张。谁想领回孩子后,她家的电话差点被打爆,全是要领养孩子的人打来的。 原来,当地一家报纸就此写了篇《中国娃娃》的报道,并登了一张小婴儿的照片。那些人在电话里不停地夸赞:中国来的小baby太可爱、太漂亮了!我也要一个。一天下来,竟有100多个家庭要登记领养中国孩子。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