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天寒,回顾这一年思想文化事件,可圈可点处不少,能说能论者不多。学者朱学勤在《南方周末》载文称:这一年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方兴未艾,我本人乐观其成。但对可能出现的逻辑矛盾,如普世主义与相对主义,确实不容易警觉,多说几句,也许能相互提醒。>>全文 [评论] |
学者朱学勤
|
[1.蒋庆读经引轩然大波] |
蒋庆
蒋庆本为深圳行政学院教师,2001年提前退休,于贵阳龙场王阳明悟道之处建阳明精舍,讲习儒学。7月10日至17日,蒋庆邀请盛洪、康晓光等文化保守主义人士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会讲于阳明精舍。 |
要将儒家经典当做什么来读?
我们也可以质疑西方为什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他们没有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这样的质疑并非多余,它可以提醒我们看待问题需要历史的观点。 >>全文[评论] |
读经,会不会搞成新的哗众取宠?
在现实生活当中,传统却尽显坏相,老是与现代性过不去。于是,有人出来提倡读经,希望跨越这一鸿沟,将儒家的完整形态启蒙于平民百姓。不过,问题也就来了:你将儒家经典当做什么来读?>>全文[评论] |
[2.“公祭”孔子诞辰2555年] |
作为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核心内容,祭孔大典首次由民间活动转为官方主导,即所谓“公祭”。9月28日,曲阜市市长颂读祭文,献花篮,之后孔、孟、颜、曾后人及教师、海外华人、境外人士等代表团分别向孔子敬献花篮,拜祭“万世师表”。此前曲阜祭孔,都由民间承办,当地政府介入,则为建国后第一次。此举由新华社报道后,立刻引来舆论不安与尖锐批评。
|
|
[3.北京文化峰会及甲申文化宣言] |
9月3日至5日,以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的名义发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共有72位名流参加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闭幕会上通过和公开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向海内外同胞,向国际社会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目前可见的批评,可能以袁伟时先生最为尖锐。他针对此事撰文指陈:要创造中国文化新的辉煌,传承固有的优秀文化成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尊重知识的环境,让具有原创力的当代优秀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能够脱颖而出,这才是中国文化惟一的出路。
|
相关报道:季羡林等发表甲申文化宣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我们期待,经历过全球化的洗礼,原生状态的、相对独立的多样文明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参照,更为坚定的认同。文明既属于历史范畴,既已成为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弥隔阂,消弥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全文[评论]
相关阅读:2004文化高峰论坛今落幕 通过《甲申文化宣言》 |
[4.读经论辨] |
民间悄然兴起读“经”之风,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有五百万个家庭、六十多个城市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行列。蒋庆则主持编辑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系统地提出以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旅美华人学者薛涌发表文章,激烈批评上述现象,题为《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7月22日,《南方周末》刊出薛涌、朱国华、秋风和刘海波的四篇文章,讨论蔓延到网络论坛,反对者众,支持者也并不微弱。 |
相关专题:在革新时代徘徊的知识分子
读经之辩,本来不是个什么问题。它表现的并不是某种价值观念层面的斗争,而是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现实忧虑和意图作为。既然不可能人人愿做香蕉人,自然也不可能在激进改革的进程中,把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抛弃得荡然无存。但是,在保持独立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又能较好地接受西方的优秀价值观念,改造我们的社会,确然是和平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的重大课题。读经之辩,不过是更深层次交锋的开端而已。>>全文[评论]
相关阅读:关于当代知识分子读经之辩的梳理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何以拥护读经运动 |
[5.杨振宁谈《易经》] |
杨先生发表题为“《易经》和中国文化”的讲演,直捣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杨先生初衷,显然是在追索学术史上人人皆知的“李约瑟问题”,却落入五四以来的文化决定论:此前的西化论者仅仅把民族病弱的责任推及到孔孟之道,而他走得更远,把这一责任推到更为遥远的《易经》。
相关阅读:《易经》这样自说自话的文化算不算文化
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 众学者质疑
众专家回应杨振宁易经阻碍科学之谈 |
《易经》阻碍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吗
我们也可以质疑西方为什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他们没有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这样的质疑并非多余,它可以提醒我们看待问题需要历史的观点。>>全文[评论] |
应正确理解杨振宁对《周易》的评价
关于《周易》使汉字变成单音字的假设问题、演绎推理问题、逻辑问题和天人合一问题及其阻碍近代自然科学萌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学术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是很正常的。>>全文[评论] |
新浪文化特别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