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美国的“邓小平之恋” 中美历史汇流的背后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01/11 16:52   新闻午报

  作者:薛涌

  从1976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到1997年他去世为止,邓小平至少7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的编辑在纪念邓小平去世那一期的告读者信中,称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艾森豪威尔、戈尔巴乔夫等少数几位世界领导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20年,美国有个“邓小平之恋”。正是这一恋情,实现了中美这两个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截然不同的国家的历史汇流。

  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

  中美在朝鲜战场上曾打过一场“二战”后最残酷的战争,自此之后,双方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势不两立,两国的老百姓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何以美国人一下子对邓小平有如此的热情?看看两国这20年的历史,就不难找出答案。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但色调极为暗淡、阴郁。封面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这种暗淡、阴郁、疑虑的格调,不仅反映了观察者看到的中国,而且也揭示了观察者所在的美国以及美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末期,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周恩来去世,毛泽东也将不久于人世。中国的未来将由谁领导?中国向何处去?恐怕连最高领导层也不知道。美国又如何呢?越战、石油危机、水门事件……内政外交,没有一丝亮点。在任总统福特,支持率低得难以连任。美国人感到自己正在失去世界,对自己的国家开始失去信心,甚至连挥舞国旗的情绪也没有了。

  与里根的“强硬”共鸣

  到了1980年代,中美两国一起走出了各自的历史低谷,在一个极度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了方向,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信心。做到这一点,分别靠的是两个人:邓小平和里根。这两个人虽然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但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上,其行动和哲学却有惊人的共同之处。

  美国自1964年林登•约翰逊当选总统后,迅速陷入越战的泥沼,美军的声誉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给美国人留下的,是对自己的民主制度的怀疑。在国内社会经济方面,林登•约翰逊过于相信联邦政府的威力,他的“伟大社会”的计划,加大了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扩张了官僚机构,提高了税率,压抑了社会的创造力。这一倾向,在尼克松任上,也毫无解决。1970年代,美国成了一个收税过度、经济低迷的国度,进入了战后最大危机的时期。

  1980年激进的右翼政治家里根当选总统,代表了美国人民告别这一时代的决心。

  “里根主义”有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对苏联要强硬,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大胆和苏联拼军备,在国际事务中一步不让。第二,在内政上,大力减税,要求“政府从老百姓的生活中走开!”,放宽政府干预,恢复自由经济。结果,里根在任8年,在国际上压倒了苏联。国内经济也迅速扩张,美国人重新恢复了自信。

  邓小平对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从这个背景上看,邓小平对美国人意味着什么呢?

  邓小平主政比里根早几年。当1970年代末邓小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时,美国正处于卡特治下的低谷。邓小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改革。其经济改革的中心,就是放开搞活,政府从社会经济领域逐渐退出。

  《时代》周刊1979年把这一政策,和美国反对大政府的政治潮流(也就是当时里根总统竞选的主题)作对比。在某种意义上,邓小平在卡特时代就已开始了市场经济目标的改革。

  [1]  [2]  [下一页]

  (编辑:燕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