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历史解密:揭开郑和下西洋的诸多历史谜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02/01 15:43   北京日报

郑和画像图
郑和画像图

  作者:解玺璋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根据明成祖朱棣的旨意,身为“钦差总兵正使”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驶出南京太仓的刘家港,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的
壮举,从而拉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郑和七下西洋,随行人员多达27000余人,船只数目超过200艘,每次航程都在数万里,遍历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东部非洲数十个国家。有人甚至认为,郑和船队已经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而且有可能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

  然而,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在明成祖去世后即宣告停止。后来,明宣宗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已是曲终之后的余响。此后,明朝施行海禁政策,“罢西洋取宝船”,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文献多数被毁,给历史留下了诸多谜团。

  郑和下西洋是去寻访建文帝吗?

  明成祖朱棣以叔叔的身份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侄子建文帝却从此下落不明。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并由此演绎出不同的文学作品。但是,这种说法一直不能让历史学家们信服。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解释,使其历史真相渐渐地显露出来。专门研究海运史的房仲甫先生与李二和先生最近出版《与郑和相遇海上》一书,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多年搜集来的材料证明,郑和下西洋既有浓厚的经济目的,又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前者表现为亚非贸易网的建立,后者则体现在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明朝所施行的是朝贡贸易,过去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以为朝贡贸易一定是蚀本生意,出得多,进得少,根本不计成本。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海外使团带来的贡物有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三种,前者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方物的数十倍。明朝政府对此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以苏木、胡椒为例,明朝政府以苏木和胡椒作为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从而解救钞法败坏的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失败,而进口价只是卖出价的五十分之一,转手赢利就达50倍之巨。正是这个原因,明成祖才不惜耗费巨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招徕海外诸国朝贡,用“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迅速改变国内面临的财政危机。据说,郑和下西洋以后,大量苏木、胡椒输入,“充溢库市”,明朝政府以此折赏和折俸,一直到成化七年(1471年)才用完,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时人评价为“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郑和下西洋在外交上也是很成功的。放眼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对外交往模式,也就是外交模式,体现在航海上,则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方式和西方的暴力掠夺方式。美国人写了一本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书,书名直译为《当中国称霸海上》。作者显然误解了郑和,尽管他领导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但他没有也不想成为“海上的霸权”,而只是一个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和平使者。书中写道,郑和下西洋每次返航时,都有海外诸国的使者随船来华。如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返航时,遣使随行朝贡的有苏门答剌、古里等国;永乐二十年(1422年)六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航时,有暹罗、苏门答剌、哈丹等国遣使随行;翌年九月,又有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苏门答剌、满剌加等16国遣使1200人来华朝贡方物。明成祖在接待各国使者时指出:“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值。”可见,郑和下西洋绝非“耀兵异域”。至于他率领着相当数量的军队,那是一支防止海盗袭击的自卫武装力量。

  郑和确是世界航海第一人

  英国退休潜艇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济斯有一个惊人发现,他声称,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领导的船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早在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已经发现了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他们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发现了新大陆,比麦哲伦提早100年绕行世界一周,比达·伽马领先一步到达印度,到达澳洲的时间也比英国的库克船长早了许多,并一度航海到达南极附近。

  此论一出,举世哗然。海内外学术界的意见主要分为四种:赞成、否定、部分赞成部分商榷、存疑并有待研究。目前看来,孟济斯的许多结论或许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但即使这样,郑和下西洋也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人类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内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与郑和相遇海上》的作者告诉我们,郑和下西洋至少在三个方面开创了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第一,时间最早,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4年。第二,持续时间长,途经范围广。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遍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船队规模最大。欧洲几位航海家,几次航行,船只有三四艘,人只有百余个,最大载重量也只有120吨。而郑和的船队超过两百艘,其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载重数千吨,船队总人数达27000多人,而且配备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包括导航工具、掌握航向、有效利用风力、准确的针路和海图绘制等。两位痴情学者数十年苦心寻梦房仲甫先生已年逾八旬,他把目光投向海洋,也算事出有因。早年,他读了一部西方学者写的《世界通史》,作者声称:“中国人自古不习于航海。”而日本学者所著《世界航海史》,提到中国的时候,也只有“中国的指南针”六个字。从那时起,他就发誓要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一部彰显中国海洋文明的著作。在数十年漫长的岁月里,他在工作之余,坚持研究、考察和考证,搜集、整理了几十箱书籍、资料和图片,却因邻居的一场大火几乎焚之一空。

  李二和出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这位生长在太行山革命老区的青年作家,当时正痴迷于散文和剧本创作。而他与房仲甫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毅然投身于历史和海洋的怀抱,把自己的全部工资、稿酬,乃至家人的生活费都拿来用于课题的研究。在出版《与郑和相遇海上》之前,他们已经出版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海上七千年》和《中国水运史》,以及《中国铜鼓的海外传播》等论文、史话百余篇。

  郑和下西洋一直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在这本书中,他们对郑和的船队以及每一次航行都做了认真的考证和辨析,大到出行的目的,小到一个技术细节,力求能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他们的结合,使得郑和下西洋这个本该由专业研究者完成的工作,竟由一位业余的学者和一位作家完成了。它带着激情,又不乏严谨和科学,向广大读者展现了郑和的伟大功绩和那个给人带来许多梦想的时代。

  (编辑:羚萱)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