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英国女孩在上海日本人集中营的亲历(4)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2/22 10:44 新民周刊 | |
食用水是配给的,一天每人只有5品脱。所以如果人们要在营内互相串门,必须自带饮用茶。通常意义上的下午茶,在龙华营内,干点还可以招待,至于“茶水”是必须自备的,因为太稀罕了! 水,在集中营中变得如金刚钻般珍贵。Betty的母亲甚至开始将雨水都积储起来。到后来,她已成为节约用水的高手,可以用两茶杯水来洗净一家四口的碗碟刀叉。 不过,连Betty都承认,今天看来,他们在集中营受到的种种“苦难”,与上海当时的广大劳苦大众相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Betty就知道,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王正文,这位从小在南市高昌庙贫民区长大的上海先生的童年,就是一直生活在缺水缺食物,居住空间挤逼,没有私人空间的阴影下。只是因为这些西侨在上海过惯了优裕舒适的生活,才会有巨大反差,觉得真正是落难了。 作为热水供应和厨房供应的唯一能源——煤,在集中营内显得十分珍贵。于是,关押在营内的约300来个外国孩子们,就去锅炉间拾煤渣,跟着运煤的苦力后面争捡散落下来的煤渣。要知道,不过一两年前,他们还都是有中国阿妈服侍的,在上海美国学校读书的小公主小王子们,一下子就沦为衣衫褴褛、捡煤渣煤块的上海街头常见的小瘪三,甚至不怕手指灼痛,将未燃尽的煤块也小心捡起!连那些运煤的苦力都惊呆了! 集中营里多的是外交官、跨国企业CEO、专业人士,他们当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在这里虚度光阴。战争是暂时的,和平的一天一定会来。因此,在父母们的关注下,即使在集中营内,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仍是学习。 基于集中营内关押着太多的在上海各教会名校任教的外籍教师,他们对教学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一所具备一流师资人才的高质量的可以讲是当时上海最优秀的学校,在集中营内成立,取名为龙华公学。这些西侨甚至还特别为学校设计了个校徽。那是一个盾形造型,一面是龙华塔图案,另一面是交缠在一起的龙和花卉,以显示汉字“龙华”的意思。 应该承认,西方强调的创意开放哲学与东方强调的忍耐闭目修炼哲学,前者更显主动、进取和乐观。当然,这或许与他们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也有关系。所以,当Betty与我谈起《太阳帝国》一片时,她对片中所描述的西侨在集中营内的生活,表示出很大的异议。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她是亲历目睹者,她最有发言权。 战后好久,Betty的母亲还保留着一张印有龙华公学校徽硬印的写字板。 初时,这些小难童们集中在食堂里上课。每个班级分布在一个角落。听来有点像从前中国的农村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一个教室内。不久,另一幢用铁丝网将其与集中营主楼隔开的楼也并进营地,难友们幽默地称其为“新领地”。如是,学校可以宽敞点了。 Betty的父母本来就是教师。所以他们在担当了集中营内繁重的劳动之余,又义不容辞地在龙华公学做义务教师。 于是,在大人们的努力争取下,在集中营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们并没有荒废学业,而且还有一个相对正常的“校园生活”。Betty回忆她们女孩子们当年还成立了一个女童自卫队,她们甚至还争取到在集中营外支了帐篷露宿了一个晚上。对长年封关在集中营里的女孩子们,这一晚,是何等珍贵难忘,起码可以享受到一个晚上集中营外的没有铁丝网的自由! 龙华公学还有运动会。Betty因为个头矮,还是左撇子加近视眼,很遗憾不能参加运动会。当哥哥Dick与同伴们比赛足球时,她就起劲地做拉拉队员。 集中营内的学校,并不因为是非常时期处于非常地点而显松垮和马虎。整个龙华公学执行的是英式教学体制。所以,一样也有寒暑假。 暑假期间,孩子们也有指定的活。Betty的活是放鹅。每天,她将鹅群赶到铁丝网后一小片草地上。在那里,Betty开始了她的一些人生启蒙课。包括一次,透过稀稀疏疏的草丛,她看到两个紧紧拥抱的男女人影。她和她的同伴们羞怯好奇地远远张望着。 营内的成人们当然没有他们这样轻松,他们都被要求干很重的活。Betty犹记得上海天主教的大主教Anglican神父和他的朋友们自动要求干最恶劣的工作——清洁下水道。此外,还有烧砖的苦役。那些年纪不轻的男人们半裸着身子在砖窑边干活,要知道,这些人以前可都是跨国公司的大班。 对Betty的双亲来讲,生活是单调沉闷和与世隔绝的。唯一一次与外界接触,是在国际红十字会帮助下实现的。在1943年11月3日,即Betty全家入营的半年后左右,他们被允许发一封只能有25个字的电报,给他们在美国达拉斯的外祖父母。当时,Betty根本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外祖父母。 就这样,光阴在无望中消耗着。极少数幸运的人给放出去。但包括Betty在内的1750名难友一直被关押其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