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张先国李恒娟)子女教育是人大代表们的热门话题之一,“成年人要注重道德示范作用”成为他们的一个呼吁。
这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妈妈送孩子上学,为了赶时间,不走斑马线还闯红灯,甚至攥着孩子翻越护栏,孩子不肯,犟着脑袋问:“妈妈,你不是说要遵守交通规则吗?”
公共汽车上,父亲与孩子同时看到一个小偷正从别人口袋偷东西,孩子准备张口提醒别人,父亲赶紧捂住孩子的嘴巴。事后,孩子问:“难道我们不能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上课时老师的字写错了,同学们吱吱喳喳地议论,一个孩子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却说:“就你事多,你作业本上的错字多的是!”孩子回家委屈地问父母:“我给老师指出错误难道不对?老师为什么讽刺我?”
“面对孩子们的道德叩问,我们成年人应感到羞愧与危机。”湖北省教育厅巡视员余风盛代表说。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不排队、抢座位”等不道德的行为,实际上给孩子们赋予了个人主义的心理暗示,不按规则竞争等观念潜移默化,自然无法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孩子。
身为教育管理学教授的余风盛代表说,现在“为子孙后代着想”叫得很想,其实,从道德风气的形成角度看,“为子孙后代着想”不如“为子孙后代”垂范,成年人要自律,自己不律,何以律人?他指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对记者说,要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必须“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庄万代表几年前在美国进修时见到的一件事,让她至今难忘。一位中国留学生骑着自行车被汽车撞了一下,车上的两位美国人向警察证明是他们司机的责任,虽然是由保险公司赔付,但司机会留下差的记录,也有利益损失;但反观一下我们这位留学生,一次又一次上医院,就想把伤往大里说,多得点赔偿金。
庄万代表说,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问: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到底怎么了?有一个学生向她请假,明白地告诉说是要替人捉刀代考。我真是弄不明白了:为什么一方面我们深恶痛绝的现象,一轮到自己,又陷了进去?关键在于有些不道德的行为没有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而且许多不道德行为获得了较大的现实利益,比如学术领域充斥的造假现象就一直没得到有效的遏制。
“今天,我们成年人该怎样面对孩子这些的道德叩问?”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烟台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莉代表的脑海中。她把这几天报纸上因“刘海洋伤熊事件”引发的反思报道都留下来进行研究。她说,大家都在讨论加入WTO对农业和国有企业的影响,依我看来,对教育的挑战更大,我们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都必须放到国际教育的大环境来考虑。《政府工作报告》说“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建议应强调符合孩子心理认知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身教重于言传!”李莉代表激动地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现在孩子们往往感到困惑,发现自己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是拧着一股劲,一些家长也往往把自己取得成功的经验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做着不好的道德表率作用,学校的努力轻而易举付诸东流。
她说,加入WTO,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德育教育,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的激情、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的人,我们的基础教育就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的德育教育是“成人化的标准、知识化的形式、课堂化的模式”,这样能触及孩子生动而敏感的心灵吗?尽管现在也是开了德育课、社会课,但我们最重视的还是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价值规范教育,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完)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