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去科举化成为所有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中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7:40 国际先驱导报 | |
高考的热度不减,但含金量随着就业形势的一路下滑褪色不少。这一批参加高考的人,四年后将面临更为残酷的就业压力,这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的高考正在去科举化,它不再是一个社会保证,而只是所有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中点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李微报道 6月8日,24岁的崔凯陪着他的表弟去参加高考,崔凯的心里想,等他们大学毕业了再回过头来看高考,高考还显得那么重要吗? 过去:高考是终点 崔凯记得他小时候,最羡慕的人就是自己的表哥。“我表哥1993年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天天到处玩,无忧无虑的。我上中学的时候,他每次放假回来都跟我说在大学里面的事,说只要咬牙挺过了高考,之后的日子别提多好了。”在表哥的建议下,崔凯1999年高考结束之后,突击学习了跳舞和打“拖拉机”。“我表哥说这才是大学的精华,跳舞可以认识女生,打拖拉机可以结交男生。” 大学对于10年前的人来说,就意味着一次胜利大逃亡,只要上了大学,工作肯定也就随之而来,有的农村里,好几年就出一个大学生,所以有人管中国的这种制度叫“严进宽出”。 所以这种思维定式在崔凯身上继续发挥影响。进入和表哥一样的大学后,崔凯也享受了两年“跳舞、睡觉、加打拖拉机”的日子。但自大三之后,他开始感到事情没有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我们系2002年的毕业生,就业糟得一塌糊涂,大家都不敢相信,因为我们系在国内排进前三没有问题,我们大一刚进来的时候,师兄跟我们说,我们这里企业必须从大一、大二就开始盯人、想办法签合同,因为到了大三大四,毕业生一眨眼就没了。虽然我大一、大二的时候也没见过有企业来找人的,但是心里还算踏实。但直到2002年4月,98级的毕业生都应该要写毕业论文了,还有一半左右没有着落。当时从学生到系里老师都傻了,好多年了,大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局面。” 现在:高考含金量下降的阵痛 更糟的局面出现在了2003年崔凯毕业的时候,当年截止到6月20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签约率只有50%左右,也就是说,2003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达到50万人以上。 而当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公布的一份“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初步统计”表明:实际情况可能比教育部公布的结果还要糟。2003年6月上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等7个省市的45所高校近2万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9月又进一步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网上跟踪调查。 调查显示,毕业生中真正签约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虽然最后被计入了“落实率”,但其实际情况是“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等待接收单位的最后答复”“准备升学或出国”和“申请不就业”。 2003年后来被崔凯的同学们视为一个分水岭。因为中国大学本科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据统计,1999年当年中国高校共招生160万人,较之1998年一下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差不多多了一半人,中国就业市场可能在2003年也突然增加一半吗?”崔凯忽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其实从前两年就初现端倪。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约37万人待业。 未来呢? 高考的含金量在就业率面前持续褪色,而这一代人之后呢,2005年,中国高校共要招生475万人,而被视为许多人逃避困难的研究生院也在不断扩招,到今年已经出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只能找到月薪1500元工作的惨痛例子。 “……一批人咕噜着离开了XX人才交流中心,另一批人又排着队挤了进来。同样地,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临近毕业以来望着厚厚的简历证书,所感到的快乐。同样地,把万分舍不得的自己送进工厂的车间,换到了并非花花绿绿的RMB的银行工资卡……” 这是《多收了三五斗》之“大学生就业版”,2003年的中国各大院校BBS上最流行的帖子之一。 两年之后,崔凯已经跳槽到了一家大型企业,收入也得到了相应增加。回想起两年前的绝望,他觉得自己当时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我还是心态没有调整好吧。以前一直以为有了一个名校文凭必定不愁吃喝,我表哥可以这么想,他们那个时候还有分配制度呢。但现在大学生这么多,这种想法就太幼稚了。我大学的时候成绩一般,人家招聘的凭什么要你呢,难道是个大学生就了不起吗? 崔凯表示要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今年参加高考的表弟听,告诉他从进了大学开始,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开始做准备,而不是盲目地等待。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