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7:40 国际先驱导报 | |
中国社会去科举化道路漫漫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闻报道 面对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今年大学毕业的王雷愤愤不平:没有工作就别扩招啊,我们花了这么多精力和金钱上大学,现在却找不到工作。 大学生的习惯性抱怨 从北京一所二线重点大学毕业的王雷没有想到,4年前当他考上这所大学的计算机系时,曾放出豪言,只要学的是计算机,哪怕学校稍差,工作肯定不愁。 那是2001年的夏天,97届的毕业生也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好找工作的一届,月薪七八千在那个时候对于计算机系学生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转眼到了2005年,4年时间给王雷带来的是1500元一个月的工作,在北京只能勉强活下来。 王雷和他的同学一致认为,这一切都是扩招惹的祸。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各高校招生108万人,而到了2005年,扩招已经扩到475万人,在98级毕业的时候,工作形势已经不那么令人如意了,到了2009年,2005年这一批入校生面临的形势将会严峻得多。 其实,王雷不知道的是,和他同一年进斯坦福大学的美国学生比尔·科洛在2003年毕业的时候去了非洲的埃及,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在美国,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有的会选择到第三世界国家去做志愿者,在竞争社会,他们习惯了随机应变,而不是坐着等面包”,在中国当外教的劳拉·库福尔对记者介绍说。 但是中国从古以来的习惯不是这样,学而优则仕天经地义。科举考试几乎是中国人混入官场的唯一途径。建国以后,“大学生”成了一个异常神圣的名词,这个群体所受的待遇相比科举考试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很多人并不习惯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事实,开始抱怨大学扩招,而另外一些人想出的办法是,既然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就去考研,研究生的工作肯定好找。 两年前,抱着这样一个信念,王亦根本顾不上找工作,而投入到考研的行列中去,本想能通过研究生的学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两年后,这位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发现,2003年他的同学可以拿到的四千左右的工资,现在根本就是一个奢望。在经过了一阵失望的找工作之旅后,他接受了京城某媒体开出的2500元工资的合同。 计划经济心态需要调整 抱怨处处存在,但是很少有人去问: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为什么学历就意味着工作,大学生凭什么不能失业?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印度同样面临着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印度Mysore大学研究生院院长Yashavantha Dongre教授说,大学生在印度就业很难,Mysore大学有50%的学生不能找到工作。Dongre教授说,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有三条出路:第一,先做兼职;第二,自己创业,Dangre教授说,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的情况较多,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优惠政策,如给学生一定的资助或低息贷款,支持他们发展事业。当然大学生创业比较难,因为他们刚涉足社会,缺乏经验和社会关系;第三,到农村去,有的人在城里暂时不能就业,就回到农村,待经济形势好转后,再回到城里工作。 马严晓就在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今年大二的他开始意识到,等待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在大学阶段开始有目的地找地方实习,“实习的时候如果做得出色,毕业后就很有可能留下来,即使不行,也可以积累经验,这样在找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个优势”。 名校和研究生神话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想,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6月7日下午,参加了今年高考第一天考试的魏鸣宇哭丧着脸走出位于北京东城的一个考场,作为市重点排名靠前的学生,魏鸣宇还没有进入大学,就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 为此,魏鸣宇早早就定下了要考上北京大学的目标,在他和他的父母看来,名校相对来说就业更有保证一些。但是高考第一天的考试让魏鸣宇很沮丧,“看来北大是没戏了”。 魏鸣宇的父亲看着儿子心境不佳,为了避免影响后面的考试,急忙对儿子进行安慰,并表示实在不行,去个差点的学校也行,“还可以再考研嘛”。 在这位父亲看来,考研同样是找工作的利器。和他一样,许多中国人都认为,研究生将成为一个人生存的起码学历,如果没有研究生这个学历,未来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北京希元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的王希元先生对这种追求名校和研究生学历的趋势表示了不解。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分工是必须的,而中国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却没有区分,同质化现象严重。但是,现在很多人追求学历最大化的行为并不是要解决分工的问题,而是培养了一大堆既不具备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也不行。他对这些人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