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已经谈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从治理角度,这是一个巨大的资金缺口。下面一个讲者,从一个新的,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这个金融创新上,我们怎么可能带来新的空间,所以我们掌声欢迎来自亚洲开发银行的沈博士。
沈一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刚才听了邹骥老师还有巢清尘老师的演讲,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对我们这个气候变化谈判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国家和前方谈判的领导们所做的努力,我有更深的认识。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创新”。
刚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两位领导都讲了,我作为一个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关注资金这块的问题。曾经前一段时间大家看报道也看过,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个很大的争论方向是资金怎么提供,除了一千亿美元的问题,还有说适用性的问题,二点几万亿美元的资金需要,来用到所有国家的适用性问题上,钱到底从哪里来?我现在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个答案,但我现在我提提我的想法。
未来,公共资金这一块,比如各个国家贡献的资金这一块,并不一定有这么多,尤其是发达国家目前也面临经济上的很多问题,如果说十年前全球经济都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大家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不太一样。但是我又看到,从私营部门这块来说是非常有希望的。而且我觉得,除了从北向南的资金流向以外,南南之间的资金合作,对未来气候变化也会有巨大的影响,包括在资金量上。中国政府承诺建立南南气候变化的相关基金,这一块将来,我相信会作为一个催化剂。当然不光是中国,印度在南南气候资金合作上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也希望发达国家有更多资金流向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对于在印度和非洲之间,印度和亚洲国家之间的私营部门的新能源项目、低碳项目,印度在做很多工作。我想中国公司,今天有很多公司作为领奖单位,他们在这块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针对中国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低碳发展、最好、最黄金的时期。大家可能说前一段可再生能源有一个非常大的高峰,现在生产有点过剩,为什么还这么认为?我觉得正是从中国选择绿色发展的道路来看,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在“十三五”期间,各地在做十三五规划,低碳这一块,各省、各部门是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同时中国面临巨大的改革期,这个改革期有人叫作“新常态”。在“新常态”里,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我觉得我们的增长会更加健康。在健康的增长里,绿色低碳领域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国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以外,有些新的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能够给我们的能源领域或者低碳领域所带来的引领不能忽视,包括现在比较火的绿色电网和能源互联网,这是未来整个低碳行业发展的增长点和引领点。还包括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十年前,大家觉得绿色建筑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那么现在随着建设部的“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甚至被动式建筑、节能的建筑,相关规范逐渐出台。这一块未来的发展非常好。有同志会说,现在国际市场非常低迷,未来就一定会这么好吗?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国内碳市场一定会有一个走向正规化的道路,虽然不见得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碳市场总体量有一个非常大幅的增长,但十三五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会有一个更大的增长点。这时候,无论是绿色建筑项目、绿色交通项目、新能源项目,都能够量化的方法,把原来的资产做出碳资产来,未来是非常好的一块。
在绿色金融领域,大家也知道,现在国家包括金融系统,在绿色金融方面有了很多的动作,同时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发了绿色债券以及相关的创新的金融模式,以及现在很多节能项目,都可以通过租赁和其他多种模式来做,一会儿我明细地说一些。有人说,股市这么糟糕,能够保证将来投资有很好的收益吗?中国的股市向注册制转变,未来,我坚信在十三五期间会看到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股市包括资本市场,会越来越走向透明化、规范化。股市的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跟二十年前、十年前有不一样的意义,高技术、新技术包括业绩非常好的高科技公司来说,未来的资本市场对他们的生存会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同时国家对于新能源领域,在制定目标上制定得非常大。另外在相关的具体机制上,在众多发展中国家里是做得最好的。很多单位说,我们的光伏项目都拿不到补贴,说了有补贴,但没有。我觉得这是一个暂时现象,从长久来看,我个人仍然未来我们的新能源领域具有投资价值。但是市场会逐渐地起来,会更加地优化。
随着中国南南合作期间和南南合作气候基金的建立,中国和海外之间的气候变化领域或者新能领域、低碳领域方面的合作会更加紧密,而且会更加规范化。大家可以看到PPT上的统计图表,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凡是和低碳领域相关的投资项目或者是股权投资,退出通道逐渐通畅,而且中国的很多企业,从原来的海外投资到现在去海外并购高技术的海外企业,在这一块是一个大趋势。原来是“请进来”,现在不光“走出去”,还要把好的技术抓进来。这一块从投资领域而言,投资行业未来有非常大的机遇,希望在座的企业家们关注。
同时我们认为绿色融资需要多部门进行合作,绿色包括气候变化,大家想到的是跟能源相关的领域,因为大家说我们中国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百分之六、七十说的能源问题,未来几年内会和各个领域有更紧密的接触,在多个行业,与低碳相关的投资机会,大家会看到更多的模式。针对企业而言,企业必须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传统行业有很多非常有名、非常大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下就能从潮头变到尘埃,很多新技术新公司,五年前还不知道这个公司的名字,但是现在在行业内已经有非常大的引领作用。所以这儿期待大家能够多关注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投资的热点还是低碳、环保、智慧、和谐,同时在产业整合、客户资源、资金融合以及全国服务网络这几块,我希望大家都关注。
目前低碳技术和低碳项目有多种融资渠道,从传统的债券、股权以外,现在还有债券包括政府建立的很多引领相关的基金,包括碳基金、租赁、互联网金融等等。多种办法,事实上都是手段,最好的情况是能够以创新作为引导,同时兼顾风险的控制。很多非常新的通过互联网金融做低碳技术,曾经获得了媒体的大量头条。但是我们要仔细看其操作流程会发现有一些风险,所以未来风险控制这一块,希望企业家们多都关注。
对于相关的基金和投资机构来说,大家还是希望:第一要快,第二稳,第三精。这一个原则是公司机构现在比较看中的。
另一条,我希望阐述一下个人的看法。在新常态下中国的低碳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更多地相结合。以前我们看到低碳领域,大家都说的是新能源发电,是电力系统的事儿。未来会看到,新能源技术会跟其他各个领域相结合。这张图是中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图(图),大家可以看到好的都在西边,但是用户都在东边,东边的资源并不是那么多。现在,中国东部地区做分布式能源,很多企业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也能够有非常好的收益,未来通过智能电网和超高压的建设,虽然能源互联网,但需要稍微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实现,因为毕竟在其他地方搞能源基础需要钱。而中国国内的能源互联网和绿色智能电网,是呼之欲出的。
中国现在有非常大的精准扶贫,我们去很偏僻的地方做跟能源相关的投资项目时,搞计划生育的领导都要去村里包一块地方负责精准扶贫。这是中国的一大壮举。实际上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就是最近这几十年,全球减贫工作有了巨大的进步,很大的工作是中国造。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所做的工作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减贫活动。低碳发展跟减贫相结合,包括国务院搞的绿色扶贫、光伏扶贫,前一段亚洲开发银行的领导专门去看了他们在安徽的点,这都是非常大的机遇。同时把绿色建筑包括供热、节能建筑等等一块推动,达到系统的优化,这个也很重要。把太阳能包括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包括蓄水电站、光伏提水、风能提水等等能够跟农业、畜牧业相结合。现在国内很多非常大的,做再生能源的公司,他们除了搞大型的光伏电站,也在新疆、西部地区,甚至在中亚看光伏和农业相结合的机会,这一块机遇也非常大。
这是我刚才提到的能源互联网。未来跟云平台结合。能源互联网跟我之前提到的绿色电网不一样,不光是电话,其他能源模式都能在整个系统里得到有机的结合。很有可能一辆大火车从西部往东部运农产品时,在西部充上电,运到北京,基本上没有花油钱。同时东部有些地方有生物资源,可以转化成其他资源。包括将来的石油或者汽油,都能成为这个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整体实现能源优化。所以我觉得这些新技术对我们未来,无论是减缓气候变化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有非常重大意义。
目前我们也看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们曾经跟研究院的同志们一块探讨,说2014、2015年很多电话用电量、用煤量大幅度下降,气候变化减排目标很容易达成。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是中国在一个非常好的转型战略中的小突破。可能很多同志没有太关注,在过去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两位数,10%、12%,但税收增长在很多地方能够达到20%甚至30%。这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见到的。正是因为中国以前不受控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的紧张,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因为给这些贷款进行担保,加重了负债,大家可以看到从本届政府开始,也就是从2014年开始到今年,我们的GDP增长从百分之十几降到百分之六、七,最受增长从15%、20%,降到跟经济增长一样的速度,这是软着陆,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在这个战略下,对我们实现无论是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承诺有帮助,但是中国中国长期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国家有一个说法,就是2030年的达峰,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如果我们软着陆能够成功,这也是我们未来消耗大宗能源或者矿产或者大宗商品的同时达峰,所以我非常钦佩国家现在非常好的战略。不过也要看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在新常态下,希望国家能够渡过短暂的小的阵痛,同时让我们的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引领发展。
最近这一两年经常说PPP,原先地方给贷款进行担保,叫重建设、轻运营。现在通过PPP的模式,原来的做法得到了控制,都要做什么?做地方财政能力评估和物有所值分析,同时做银行跟进,做中长期贷,由国家开发银引领,希望这条路未来走得更加顺。我帮助亚洲开发银行培训地方发改委如何做PPP项目。这是PPP和政府合作的流程图,看起来很麻烦,如果运行好,能够解决我们原来发展方式中所被忽略掉的巨大风险,每一关都要小心翼翼地过。PPP,不论是世行还是亚行、非洲开发银行,都是国际上经常用的方法。但是中国的PPP和海外的PPP有巨大区别,中国的PPP是战略性的,海外的PPP是战术性,以融资保障项目。中国是巨大的改革前进路线的抓手。时间有限,我就不详细地展开来说了。
这张图(图)表示随着PPP模式的不同,政府的控制力会逐渐变化,我们的风险控制方法也会有变化。这儿我会提几句“一带一路”与中国跨境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的,大家都看到一带一路现在在各国得到了响应,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包括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等,引起了巨大的反向。同时,2014年我们也有很多新的管理上和未来战术上的新规制,都在逐渐地实施。而且建立的南南合作基金,中国与世行、亚行、欧洲复兴银行的合作在加深,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低碳国际合作,我知道很多企业家已经在参与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同事聊天说到我们的亚投行丝路基金有风险,我们在很多国家刚投了巨资,政府政策又变了,大量的钱受到影响。我个人的看法是,亚投行、丝路基金这一块的风险不是最大,那谁的风险大?民营的商业银行风险大,他们没有国家的保障和很多的扶持。那谁的风险最大?搞“一带一路”的企业风险最大。所以我想提醒大家,这件事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做,进行风险控制。做到这儿,包括以往世行、亚行有一些好的经验,将来都可以多多地交流。我相信,方向绝对是正确了,而商机都在那儿。为什么一开始我说,私营部门未来的气候变化相关的投资会更大?因为世界和平导致我们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还有不和平的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当其他产业向前发展时,跟绿色的,无论是新能源,无论是节能节水、绿色建筑、环保等等企业,所被带动起来的量是非常大。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够通盘考虑,协调发展,同时降低风险,使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最好的效果,少交学费。
我介绍两个亚行投资的项目,一个是在青海的光热发电项目。还有,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多介绍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