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12月21日18:34 新浪环保

绿色低碳发展下展望2016

分享

  下面进入互动环节,留点时间跟大家交流一下,不仅仅有请三位讲者继续上,还增加了两位互动伙伴,一位是来自北京永清环保咨询公司的周大杰先生,还有来自棒新能源的郑春峰先生,掌声欢迎五位嘉宾,就刚才的很多问题互动一下,以及从各自角度展望一下,掌声欢迎各位加入我们。

  

  张强:这个环节,因为已经年末,刚才描绘了很多场景,希望2016年能够做什么。所以第一轮,从各自角度说一下,2016可以可以做什么?先从左开始,2016年,您的展望或者您可以做一些。

  郑春峰:大家好,我来自万帮,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学习和分享。刚才几位嘉宾讲到的东西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看到我们所处行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面对的问题,还有作为一个企业更多关注中间有一些的商业机会。从目前来看,2015年国家对于我们跟万帮新能源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包括跟它相关的充电桩、续能,整个产业里,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很给力。万帮在2015年结合这些,给一些发电点,结合自身企业所从事的一些布局点,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在2015年的时候,万帮像一匹黑马一样在各大媒体、各大业界的圈子里脱颖而出,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2016年,我们还会沿着这个方向,把握好这么一个特别难得的国家发展的机遇和天时地利,包括气候和环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契机,所以可能会把现有做的一些工作,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往前走。

  张强:新能源电商,对各位来说有什么参与的机遇和空间?万帮新能源电商的平台。

  郑春峰:这个平台是基于万帮现在已有的优势,因为万帮是一个除了不生产车,在新能源汽车里是一个全产业链封闭式的民营企业,有一些民营企业的优势,前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经销商,有它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资源。电商这个项目今年9月份开始着手启动,目前即将正式上线,过程中希望把我们已有的线下资源跟线上互联网的基础优势和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盘活我们自己的同时,又把行业里相关的模块,比如做充电桩等相关企业,可以到我们平台上跟我们一起互通互联,把大家的优势发挥出来。做蓄能,也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咱们汽车的电池后续怎么样开发和应用,可以参与进来共享行业发展的机会。

  张强:刚才沈一扬博士讲的能源为什么占有很大的板块,在可持续发展或者气候变化应对中间,我们刚才讲生态建设,平台更多一点,产业的面更广一点。我们请问周总,您的计划打算。

  周大杰:谢谢,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高峰会,永清环保对低碳环保和清洁能源的事,能做的事主要有这么几个考虑:永清环保主营业务是为电厂的锅炉除尘做服务的,这样一个服务提供商、供应商这样一个角色,它在我们今后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黎气候大会召开期间,国务院召开了第114次常务会议,在全国所有燃煤电厂实行超低排放的改造,这个要拉动上万亿的投资。根据会议的精神,在2015年12月15日,环保联合发改委还有能源局以环发(2015)164号文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实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这对我们公司在2016年,特别是在十三五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文件中主要有三块,我和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块提供了时间表,东部地区本来2020年代实现目标,要在2017年全部实现。中部地区控制在2018年全部实现。西部地区2020年全部实现。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全国所有燃煤电厂都要实现超低排放。超低排放是什么概念?要把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分别降低到10毫克、35毫克和50毫克每立方米。这是需要对目前的锅炉除尘设备进行一个重大的改造,这个环保投资下去是一个上万亿的市场。

  第二块,在能耗水平上,也做出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规定,60万千瓦以上的必须用除尘零件的技术,供电煤耗必须低于30毫每千瓦时,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现役所有的发电机组,必须达到310克每千瓦时。这是第二个,在能耗水平上的一个规定。

  第三块,也提出了投资的路径,是用怎样的投资去做这么一些事?它主要是在电价水平和发电小时上,国家给出了政策。在2016年1月1日以前,电网发电改造电厂,每千瓦时增加1分钱。在2016年1月1日以后,电网发电每千瓦时增加5分钱。给每家已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电厂,工作时间每年增加两百小时,这是对整个电厂、对中国做出低碳排放承诺的一个国家层面非常重要的支持。根据国家这三个方面,我们工作提出了第一块,即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上做出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在十三五项目主力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二块,我们公司在新能源方面也有布局。最近刚刚在深圳收购了一家光热发电的企业,做前期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方案的设计,我们永清环保向整个新能源方向发展和布局。第三块,永清环保联合紫金创投,还有几家保险公司和几家银行,成立了以永清环保为发起人的PPP基金,目前是10亿元,出来投资低碳发展类的项目,这是我们企业作为一个责任主体来积极响应气候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行动。谢谢。

  张强:是不是可以期待一下?刚刚邹杰主任给我们介绍了中国雾霾大部分来源,跟能源依赖结构有关,您的计划是否跟蓝天行动有点关系?

  周大杰:对。

  张强:我们期待,投资是一个巨大机会,跟沈一扬老师的讨论是一个高度现实版的展示。下面听听两位主任、两个中心的核心阵营,在整个行动计划中,对2016年什么样的考虑?

  巢清尘: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单位的工作职责,我们单位,跟邹主任的战略中心,都叫气候中心,把我们两家搞混了,我们单位定位更前端,怎么认识气候系统怎么变化的,检测、预测、评估气候系统对各个行业、各个地区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风险。我们现在做了一项工作,跟两个企业可能更好地搭在一起,我们最近几年提出一个概念,叫气候服务,这也是顺应国际上全球气候服务的一个大行动。我们过去提供一些气象方面的信息,比如温度、降水,可对每个人、对我们的企业可能没有概念,降50毫米的雨或者温度多高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现在基于跟用户更好的对接,提供基于影响的气候服务。我们作为国家气候中心的单位,个人觉得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企业提供非常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可能定位,更多是搭建一些大平台,比如现在很多数据非常不公开,全国观测系统的建立、数据的收集,这是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基于行业,行业自己来开发,通过一种合作的方式开发出更好的、适合用户的产品。

  第二,观测到的数据只是对过去的认识,对于企业、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更多希望看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这个要基于我们说的,基于气候模式。这个真正要开发和投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各种精力。这种集全国力量来做的的研发,我们国家气候中心也在做气候系统或者地球系统模式的开发,这种数据可以结合着我们跟用户跟企业的对接以后,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研判。在我们跟企业或者发展出更多的企业,基于我刚才说的两类大数据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可能又会给我们各个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我想我们的工作可能会会带动,因为国家政策在不断地开放,中国气象局已经确定了,在2017年要把所有基于每小时全国两千多站的数据全部开放,这为很多做气候服务的企业酝酿的一些商机。针对能源和低碳,基于风能、太阳能包括生物制能方面的评估、分析甚至保障,我们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或者通过合作发挥很好的作用。

  张强:非常振奋,气象局这些年的改变,在中国讲电子政务,以及民众的服务中心的转型中,表现非常好。换句话说,就是邹骥老师说的,是中国气候治理中很重要的政府机构的转型,很期待,邹骥主任,请您也分享一下。

  邹骥:我们中心还没开年会,明年的工作计划还没有正式露出来,所以不能代表我们中心。但结合国家工作,会有几个重点,也会向中心来建议,有几项工作根据我们气候站中心的定位和职能需要做。国家气候中心是国家发改委下属的一个智库,主要做政策和战略研究,辅之以协助政府操办一些具体的事情。明年,大家会看到,一个是巴黎气候大会刚开完,还有很多细节谈判要进行下去。所以有两个工作流:一个是国际的工作流,我们无疑会继续对《巴黎协定》的后续谈判以及具体的落实,还要投放力量,里面具体问题值得关注:一个是在《巴黎协定》中要求各个缔约方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的战略,战略研究工作,我们以前在做,而且大家也知道知道,在过去的三四年时间里,国务院李克强总理直接指示开展国家低碳战略的宏观研究,解主任是总负责人,是政府牵头搞的一个国家项目,就是国家低碳宏观战略的研究,分了几十个子课题,几十个单位参与。从研究的角度写报告、做研究,在今年年内大体问题,但有一个进一步传播、进一步向领导汇报的过程。正好恰逢巴黎气候大会开完了,目标上提出尽最大努力实现1.5度,1.5度的情景过去很少研究,所以在战略研究上,国家未来整个发展路径和低碳发展的路线图,要把1.5度逐渐地纳进来,这需要一起配合,科学界还要把1.5度到排放之间的关系搞清楚。这不光是中国,全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要做出全新的预算、新的排放要求。当然,不能人家做完了我才启动,要尽早地部署和安排工作,要联合国家经济学界、政策界等方方面面一起筹划这件事情,这是一个。

  除了1.5度新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2030年以后。我们现在的战略研究,2030年以前做了很多工作,但是2030年之后比较薄弱,信息、论证、情景的推演非常薄弱。不过现在因为长期目标里提出下半个世纪的排放源和吸收的,要达到中和,要达到近零排放。虽然这是很远的事,但从观念上、意识上、发展的见解上,要有一个展望,落实到技术的路线图,对一些技术概念的考虑,政策概念的考虑,它的前景是什么。说到这儿,可能企业界的人士觉得你们搞得太虚,研究几十年后、百年后後的事。但气候的事有这样的特点。再一个,从战略研究角度而言,国家得有战略研究做,得有人想这件事情,美国这方面很强,基辛格讲世界秩序,讲的是大空间的事儿。大家回想起来,30年前托夫勒、泰斯比特讲信息革命、讲第三次浪潮,讲的都是几十年后的事,而且今天都证实了这些事情。所以在中国,我们中心在这个领域定位是做这个东西,国家是要有战略的。这个是一个,结合这些做一个全方位的未来展望,结合长期目标最新的进展。

  另外一个,面对十三五。十三五的大目标,基本上大局已定,在过两三个月就会批准,一定会有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和相应的强度目标、能源目标、清洁的目标。按照现有的目标和现有的体制、现有的方法怎么分解,这个需要很多具体的工作。然后是怎么管理。另外,需要有总目标,怎么样落实和怎么样分解。接下来的核算合作,这是2016年整个十三五核算考核的工作要加强,很多具体的方法,也涉及到检测、报告、核查,这个我们中心有专门的部门做这个工作。接下来是习主席向全世界提出,等于布置了这样一项市场,2017年要建立全国的碳市场。这个事情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全国碳市场基本的交易规则、核算规则、法律的基础,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技术支持,我们主要做技术支持工作。2016年,这个问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因为我们跟人家去谈判,最终是思想的谈判,是智慧的谈判,我们平时功课不做足,基础的功课不做足,不会有话语权。所以国家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这样的单位能不能把一些基本的功课做好,比如基本国情的开发、数据库的整理,另外要对世界、对国际要了解,我们在过去几年内开辟了和各个国家的对话主要机制有美国方向、欧洲方向、发展中国家方面,我们还要选择恰当的议题,继续投入力量继续对话,以保持中国和世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致性。谢谢。

  张强:谢谢,政府智库,宏战略的把握,我非常同意。我也是从政府转型,体会非常深刻,企业家在投资时需要战略的思考,有很多包括今天讲走出去,我想陈老师讲风险很大时,缺乏对别人的全面了解,所以企业在投的时候,要有跟政府的合作,这个领域急需人才,不仅仅是自然科学,还有跨学科的复杂性系统,怎么样实现联动和互赢、共赢的角色。沈一扬老师。

  沈一扬:非常感谢主持人,我学邹骥老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说说我个人比较浅的看法。对国内来说,2016年代是变革的一年,会有很多事,原来好的政策会逐渐落实。大家知道过去一两年有新的税法、预算法、新的环保法等,很多变革、很多创新。我觉得2016年是最关键的一年,希望这些企业家们能够抓住重大的机遇,让我们的企业能够在国内生产方面有更大的建树,很多企业已经做得非常棒了。

  针对海外的合作,我参加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的项目,看到很多教训也看到很多经验,第一是控制风险,第二是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能因为有风险,这个机遇不抓。期待未来,跟在座的朋友们多多合作,无论是搞海外的新技术并购,还是去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刚才几个领导都讲了战略上的问题,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张强:谢谢,时间有限,世界开放给下面的伙伴们,各位做了自己的分享,已经介绍了相视的战略和思考,各位有没有问题?

  新浪网:我想问一下邹主任,有一个说法,气候变化每年都是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手段,并不是真的气候变化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产业发展,您怎么看?谢谢。

  张强:这是一个讲全球治理的。

  邹骥:他们主观上怎么想我不妄加评论,但气候大会不应该说,190个缔约方,中国是其中一个,140多个是发展中国家的缔约方,气候大会是谋求可持续发展、谋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全球气候的大会,是在联合国的背景下,是一个全球治理的一种形式、法律基础和政治的基础、道义的基础。尽管不同的缔约方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立场,我们看待这个问题,一般不从主观上妄断、预测,而是从效果的分析上做出判断,做出各种决定。当然长久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气候的进程,就是发达国家压发展中国家,甚至于阴谋论,遏制我们的法治。有没有这种想法很难说,说有不承认,说有的时候有一些不良的影响出来了,所以不能掉以轻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另外主动地参与推动,甚至于去倡导这个的进程,为他们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全人类做出贡献,为我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想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件事情,我们是捍卫利益,保持警惕,不良、负面的影响要避免。我是这么来理解的。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巢清尘主任,您讲解的时候讲到一个问题,美国上市公司企业气候风险披露的指南,我很想知道,关于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里,中国没有这样要求,未来会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未来节能减排或者碳排放这方面的东西,有没有可能在国家层面有目标,把这块东西纳入到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或者能源企业的考核里?谢谢。

  巢清尘:第一个问题,我预判未来一定有这方面的要求,随着国际各国甚至各个组织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加剧,包括从商业的风险和投资的风险来判断,这方面的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从政策、市场层面都会推动这项工作,需要做这件事情。

  第二个问题,邹骥主任可以更出更明确的答案,我只是猜想,PPT里讲:第一个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社会责任里,气候变化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体现,应该在信息披露里。而且国家在几年前,在国际谈判里,对透明度有很多争议,但是随着整个社会治理是进一步开放,透明的信息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国内,我们自己走出去,当然要跟别人法律的接轨,我们自己这一块,逐渐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但国家是否真正界定或者有什么政策,我不是特别清楚。

  邹骥:我给你提供一个信息,这个是大势所趋,2016年开始搞,还是2017年还是2018年我说不准,但我们中心有一个大的科研项目为这个做准备,比如做企业的直报系统,未来企业报排放的情况提供信息的平台、传输的方法、数据的管理,国家智库在做技术的准备。但是我想从《巴黎协定》透明度的要求、国家承诺,除了国际治理,自己的治理,都是要逐步落实的,而且科研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中。

  张强:谢谢,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谢谢主持人,各位嘉宾好,我是这次会议的联合主办方中国报道的记者,请问各位嘉宾一个问题,刚才巢清尘主任提到气候官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如果在座的各位嘉宾学者和专家能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走到企业当中去,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把气候大会的精神传达到企业家群体里,将来呼吁更多的企业家去重视气候的问题,在企业中设立首席气候官或者其他的职位,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回应西方媒体对咱们的指责,占领舆论高地,不知道嘉宾对此怎么看,特别是希望将来搞一个21世纪中国气候官大会。谢谢。

  张强:CCO设立靠不靠谱?什么时候开始设,有没有什么想法?

  郑春峰:是这样的,我觉得节能减排还有低碳的路子,每次讨论都是世界观层面讲这个问题。从企业来讲,很在乎具体怎么去做,包括万帮研究院也是为万帮的发展提供一些智力的支持,当然这个平台跟两位专家所介绍的国家政策进行消化,结合企业实际做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凡是对于企业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方式方法,包括一些形式,对于万帮来讲是欢迎的。气候官最终能不能做,老板决定,我个人觉得对我们有益的事,可以沟通,没有问题,只是形式的问题。谢谢。

  周大杰:CCO这个角色,因为我们做比较多大公司的环境咨询方面的业务,目前在三痛油还有五大店的公司里,环境保护和安全是一个部门,叫安环部。CCO的设置上,操作层面已经不是问题。在公司决策层面,需要国家政策,还有低碳的形势发展,我想象在十三五过程中会有一些企业设置。

  张强:期待某个企业家先行一步。刚才的问题不仅仅是气候官,在推动中还可以做什么,能不能走进企业,去了解它们、去希望推动它们,甚至三位专家可不可以一起去,找一些经典企业做一点案例,这是一种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除了CCO之外。

  巢清尘:有一个信息,前不久11月份发布了第三次中国气候变化的国家评估报告,这个评估报告跟2011年发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里有一个不同,增加了一卷,是企业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案例、汇编。这个信息反映了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重视的,有很多很好的实践来分享。我想这里头需要研究机构、政府部门跟企业很好地联系和互相的了解,里面涉及到管理和技术方法,操作方面的。通过很好的合作、很好的了解来促进这个工作的开展。

  我想作为单位,气候服务,我们非常愿意加入到这个行列里。

  邹骥:不管设不设COO,企业管理的内容、企业的职能肯定会发生变化,结合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大的浪潮,这里面是多方面的。但我愿意从被动和主动两个方面来看企业未来工作内容的办法,在碳管理或者温室气体管理方面。延伸下来,碳管理和温室气体管理,会变成能源的管理,会变成一些装备的技术标准的管理,以至于变成你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人员的责任管理,是一个综合。

  从被动角度来讲,周总谈的我很同意,我们大的政策逐步到位,比如行业的标准发生变化了,排放的标准;比如国家监测开始到位,这些到位以后,企业必须有人去响应,不做,可能违法了,或者市场准润都不行了,我相信一是要纳入到企业的总体战略,企业至少有一个VP协调这个事情,搞市场的得关注这个事情,怎么打通,让产品满足标准,能够上市,要不然都许你卖了,不许你上架了怎么程,这跟市场部门有关系,跟技术管理标准部门有关系。这是从被动的角度,企业要去适应,国家的政策、标准、手段肯定会变成。

  还有主动方面,有商机、机会在里边,你要去投资、跑马圈地,占先,在这里面有没有盈利的机会,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能源管理已经有了,你在里面做不做,你自己的研发做不做,有什么优势,能够在里面盈利的,这是一个。所以企业要先知先觉,越主动、越及早地动起来,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据一定的地位。

  张强:从被动转主动。谢谢。

  沈一扬:话都让他们说完了,我加一点,我觉得不仅应该有CCO,形式上,其他的多加点贡献,现在在节能减排领域虽然有很多补贴逐渐取消,但是税收方面的见面非常多。搞合规的引导不了解气候变化会有点问题。同时到了2017年,国内碳市场建立以后,原来觉得是废物的东西,突然变成一块非常优良的资产,这是资产的管理,资产不抓在手里,CFO不懂气候变化,CFO就当不好。所以CFO要懂点。CTO,如果不抓住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最新技术,就会被大浪淘沙掉。所以我觉得很多部门,除了CCO以外,其他的几个O要深化。

  张强:谢谢,都要深入了解这些。感谢各位给我们回顾了巴黎气候大会的很多细节,我想这样的交流是很难得的。但是刚才我们讨论了、塑造了2016年的进程,怎么样有更创新的手段、更开阔的思路,包括智库,支持一点能力建设项目,有一些能力建设不仅仅在政府部门的业务,企业也有,CTO、CFO、CCO、CEO,你来可以给你上一堂课,进入企业,对话一下。这些都是企业非常需要的,再次感谢五位对话嘉宾,希望这样的交流继续。

相关阅读

最新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濡や焦鍙忛柣鎴f绾剧粯绻涢幋娆忕仾闁稿﹨鍩栫换婵嬫濞戝崬鍓扮紓浣哄Х閸犳牠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

现代城市为何有匪夷所思人祸

每一次惨剧发生后,我们都要痛定思痛,都会举一反三,都必然展开各种彻查。相信深圳应该以后不大可能有这种山体滑坡了,但其他人祸,会不会就主动消失了呢?

万科被抢,看经济与金融变化

在这场大戏中,最可怕的风险企业品牌与豪赌中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无论保监、证监声音都不响亮,没有底线思维,万一发生巨大风险,谁来收拾?谁来担责?

鲁迅是要退出学生课本了么?

改革开放后,我们汲取世界先进的文化养分,包括让西方世界的优秀文学作品进入教科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鲁迅等中国经典作家作品,更不意味着放弃了革命传统教育。

为什么皇帝不急太监急?

如果把皇帝与太监视作一对政治隐喻,那么我们将会发现,“皇帝不急太监急”这一规律,几乎适用于所有专制权力体系。在此体系之中,最善于作恶的那些人,做起恶来穷形尽相、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那些人,以及为维护体制而竭尽全力、无所不用其极的那些人,未必是最大的权力者。

  • 马光远:王石出局的概率有多大?
  • 民生周刊:爸爸妈妈到底在网上买什么
  • 袁世凯为什么要给部下送“肉弹”?
  • 《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因什么而衰败
  • 《寻龙诀》票房碾压《万万没想到》
  • 海菱:美女月入两万为何不用男人买单?
  • 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一次的国度缅甸
  • close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