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专业性是媒体实力硬指标

2013年06月04日17:25  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讯 (记者晋雅芬)从汶川、舟曲、玉树到芦山,5年来,中国遭遇的重大自然灾害前所未有的密集。在日前新浪网主办的“专业与责任”——中国媒体灾难报道研讨会上,与会媒体代表和专家学者总结和反思中国媒体5年来在灾难报道中的经验与得失。大家表示,专业性操作是媒体自身实力的硬性指标。在灾难性事件面前,媒体要提升报道的专业性,以避免对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

  灾难报道与其他题材不同,突发性、破坏性、伤害性、地域性等特点,都需要媒体在新闻伦理、信息处理、视角选择等方面有更为专业和负责的把握。研讨会上,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财经》杂志等媒体代表及亲历灾难报道的记者就媒体如何把握灾难报道的时机与尺度、如何遵循新闻伦理避免消费灾难、如何建立灾难报道机制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并在互动环节围绕灾难报道中的媒体原则、灾区报道资源均衡性、媒体社会责任与新闻伦理等话题进行交流。

  在探讨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遵循怎样的报道理念和操作规则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劳春燕认为,在灾难面前,媒体首先要有专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要明确新闻报道是为公众服务的,其核心功能就是“传播信息、服务救灾”,因此,应该将新鲜度、准确度、精确度、清晰度作为专业报道的标准。《新京报》编委刘炳路从报道阶段这一层面探讨了媒体灾难报道的实际操作问题,他认为,灾难发生后“首先是抢动态,第二阶段是做人文,到救灾基本结束后做深度”,他建议媒体在灾难报道时可以多用全景式报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图,一种是文字,这种报道模式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报道效果。

  “从图片摄影的角度来看,在灾难和死亡面前,媒体的镜头一定要有所顾忌,要考虑到死者的尊严,考虑到家属的感受,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总结和梳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时,《北京青年报》原图片总监、摄影记者贺延光直言,“一个大的灾难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常常会陷入一场表扬和自我表扬的狂欢,但其实这个时候媒体更需要反思和总结。”在四川芦山地震报道中,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以其“沉着冷静、思路清晰”的现场报道而广受网民好评,在他看来,在灾难报道中避免对受灾群众的“二次伤害”是媒体人需要坚守的底线。同样参与芦山地震报道的《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认为,报道如何均衡覆盖在受灾地区,避免在此次芦山地震报道中媒体过度反应和报道资源扎堆的情况,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

  除媒体代表外,来自中国地震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政府机构代表、传媒业界学者也带来了他们的观点。据悉,根据会议的研讨成果,新浪网将会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于近期推出《中国媒体灾难报道手册》,为媒体从业者在今后面对同类题材报道时提供参考依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日本防卫大臣香格里拉演讲未提钓鱼岛
  • 体育热火抢7大战胜步行者进NBA总决赛 视频
  • 娱乐道格拉斯前妻否认传染性病暗讽小三
  • 财经商务部:财政税收部门在研究电商征税
  • 科技阿里收购虾米网布局网络音乐:另起新秩序
  • 博客马未都:西客站肮脏无序 兰州沙尘暴(图)
  • 读书潜伏特种兵血洗佣兵团:追缉(全)
  • 教育对所报专业7成学生将后悔 最新大学排行
  • 育儿2岁幼儿与家人走失抱住电线杆等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