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专题 > 正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开创大开发新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09:10 贵州日报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实现了良好的开局。到2003年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8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2亿亩,治理严重退化草原1亿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2002年确定的“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三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改造或新建通县油路2.6万公里,699个无电乡实现通电,西部地区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到97%,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与此同时,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力度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如此良好开局,不仅推动了西部地区三个文明建设,而且促进了东部各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结构调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刚刚结束的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不会动摇,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会放慢。同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力度;二是认真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五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六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这无疑发出了新时期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的战斗号令。旨在推动西部深层发展、全面崛起的开发,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施行的原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新时期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的动力支撑。

  首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促成大开发外在拉力与内生动力的聚合。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这一新的观念视角下,西部大开发就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以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既是大开发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大开发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这样,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不减弱对西部的进一步拉动,与西部开发者作为建设和利益主体,必定产生的内在动力的聚合,形成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的巨大作用力。

  其次,全面而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将促进大开发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从本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必须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正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我们实施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之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并注重各系统间和系统内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摒弃了传统发展观仅仅偏重于物质财富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弊端,无疑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三,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有利于把大开发的力度与资源环境的容纳限度,统一于实现最佳效益的具体行动中。西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旅游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为西部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西部长期的开发实践表明,要想真正把这种资源潜在优势变成现实经济优势,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维持山清水秀的良性生态,即获取综合的最佳开发效益,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开发的着眼点问题。是着眼于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还是着眼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大开发成败的关键。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开发行动,无疑要求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维护自然的平衡;既要关注西部人民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西部人民未来的利益。它将有利于把大开发的力度与资源环境的容纳限度统一于实现最佳开发效益的具体行动之中,从而使西部大开发带来西部大发展。

  作者:徐静编辑:

  相关专题: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