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4日03:22 新京报 |
社论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们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为孩子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有时却事与愿违? 日前,北京市崇文区面向全区29所小学近千名五六年级学生展开了“心语”征集活动,共收到3116张纸条。孩子们用纸条写下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话里,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有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最近你们工作很忙,和您们聊天的时间少而又少……我真诚地希望您能抽出一些时间来与我聊聊天,使我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就可以让我在平常的生活中做事会有一些分寸……” 可是,在父母心里是怎样想的呢?有家长这样写:“女儿,你要懂得社会竞争的激烈,爸妈是要付出辛苦的,如果我们不努力、不上进,拿什么给你一个温暖的家?只有我们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你优越的生活和幸福。” 可见,家长和孩子沟通不够,而且彼此的期待往往错位。 我们的家长们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成长,而忽视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健康。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也正是父母人生和事业的巅峰时期,很多家长因为忙,通常顾不上和孩子对话。这方面,为人父母的应当转变观念:培养孩子,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为了孩子,许多人舍得花钱,就是不舍得花时间和精力。 其实,这些家长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此未成年人道德的培养,更在于点点滴滴的习惯养成。道德和文明就在习惯之中,父母言传身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起大而无当的观念灌输,要难多了: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自己干自己的事,培养平等的劳动的习惯;以自己孝敬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楷模,学会感谢,学会体贴;遇到需要帮助举手之劳就能帮助的人,不要吝啬伸出自己的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罗马就是这样一天天建成的。 还有学校。学校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要教会孩子们之间的相处,加强公民教育,界定孩子们之间的“权利空间”,从小养成他们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的素养。这是现代公民的初步训练。真正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把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当成首要任务。否则,光有智力卓越、没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灵的孩子,自己又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对社会又谈何责任与奉献?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除了家长、学校这两个主要场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归宿感、有心灵的寄托,“社会”的文化环境也非常重要。净化学校和居民区的文化环境应放在首位。不少不良商贩“己所不欲,大施予人”,把不敢面对自己孩子的东西向其他未成年人推销,电子游戏、香烟、酒类、性用品甚至毒品,在这方面,就需要法律的严格介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并且严格执法。否则,课堂45分钟的教育赶不上课后10分钟的错误引导,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同时,正如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的,要大力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每个人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只有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孩子才会快乐、健康的成长。 本报特约评论员童大焕相关报道见A10-12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评论之四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