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让市场决定老字号的存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05:13 新京报

  角度据新华网6月7日报道,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在新世纪正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但现在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左右。

  类似“抢救老字号”之类的说法,这几年频频被提起。但是,当你走进那些老字号的店门,你会发现,按照新时代的标准,不仅是老字号商品的“性能价格比”已毫无优势,店里员工那老国有企业的传统习气,让人感到与其说是拯救一个老字号,倒不如说是在拯救一个早该破碎的“饭碗”。

  改革开放以来,既有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成长壮大,也有不少在勉强维持,但更多的老字号,在经过民营市场化经济———国有计划经济———国有市场经济的独特历史洗礼后,形成难以消化的“养人”包袱、难以转变的观念包袱、难以解脱的体制包袱,行走在破产倒闭的边缘。

  老字号到底该不该拯救?如果从一个价值商标的意义上说,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再“原汁原味”的老字号,也并一定全有价值,至少不一定具备鼎盛时期的价值。因此,对老字号的抢救,必然只是相对的。

  首先,一些老字号永远只属于特定人群。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老字号商品被更新的材料与工艺所替代,甚至一些商品早已鲜有消费市场,这样的老字号就没有必要再保。

  第二,老字号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同仁堂除了严格遵守传统店训,也引进了先进的中药加工技术,产量、质量都大大提高。如果只守着传统做法,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第三,老字号需要全新的市场化运作。只有按照现代市场规则,进行符合市场经济模式的投资、融资变革,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人才资源、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品牌文化等才能真正摆上日程,保护老字号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以这样的认识,来抢救那些值得抢救的老字号,起点并不算高。如果身负抢救任务的人们,认为体制无法打破,市场化模式无法建立,那抢救之类的话说得再多,也是毫无意义。

  其实,我倒觉得,只要你的老字号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且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倒不妨请高人做做品牌文化的挖掘工作,只要其发展潜力真的闪出光来,且被有心人慧眼相中,就不愁引不来投资。而只要有了钱,改制也就容易,甩掉其他“包袱”就都不在话下了。

  马龙生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