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道德考核是否会成形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03:08 新京报 | |||||||||
从8月1日起,新颁布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将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国内的主持人不只是普通话讲得好就可上荧屏,他们还将面对严格的道德考核关,道德考核不过不能上岗(7月22日《新京报》)。看了新闻,我们有些疑惑,道德从来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一五一十地记载描述下来的,或者说是很难量化的,要将它作为一个考核的标准,它如何来具体落实?
如果一个主持人在上岗之前需要考查其道德水平,问题来了,主管部门从何处去考查其道德水平呢? 如果从该人先前的工作岗位或者生活圈子中去考查,那么考查的结果也只能是考查了个人的日常的品行,是很难说明其达到主持人的职业道德标准。而且除此之外,主管部门是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主持人的道德品行的,道德笔试是完全的形式主义。 由此一来,第一,主持人的道德考核没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二,该考核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对象或者说考核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对于他们的道德考核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吗?我担心,考核很有可能最终会流于形式。 现在学校里都流行学生考核,其中有一项是道德评定。在很多学校,它都只是走走过场,学生间相互填写评定表就完事了;而这样的评定几乎就是清一色的好话,很难发现有很切合实际的言语,官话套话一大堆,效果可想而知了。希望主持人的道德评定不是重复这条路子,主持人面对的受众实在庞大,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引起观众很大的反响,那么对于他们的道德最终希望不要单单是流于形式。 宋慧(北京记者)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