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四合院保护在文化与生存间寻支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4:53 中国青年报

  作者:邬凤英

  近日,在《新浪读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七千条胡同今何在老北京改造在拆与保中交锋》,挺有意思的。交锋的双方都是文化界的名人,刘心武、李国文、陈建功、王朔等主张“拆”,而冯骥才、舒乙,还有贝聿铭等“老外”却是“保护派”。双方的理由都很充分。

  北京的四合院要不要保护?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声音占绝对优势。诚如许多专家和四合院的爱好者所认为的,四合院有它光荣的传统,有美学上的价值,有建筑学上的价值,有人文上的价值,有居住上的价值,还有现在看来也非常先进的生态学上的理念。但更重要的是,四合院之所以为北京的一个重要因素,诚如舒乙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胡同和四合院,那么北京城就跟伦敦、东京、莫斯科、香港一样了,那就没有北京了。如此兹事体大,怎么能不保护呢?

  但问题是,许多身居四合院的人,对此却又有完全不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初到北京时,曾住过四合院,并没有对之留下良好印象。一年多之后,笔者从四合院搬进楼房时,那个狂喜劲儿,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记得有一年北京某杂志邀请各界的知名人士,以胡同、四合院为主题,各写一篇随笔。大家都是风花雪月、情意绵绵的。只有王朔大煞风景地说了大意如下的一段话:打小在北京的胡同长大,丝毫也感受不到诸位的浪漫情怀。胡同及两侧的四合院,大都又脏又臭,最不可忍的乃是厕所,即使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也不得不披星戴月提着裤子跑到街上蹲公厕。像这种令人咬牙切齿的所在,若不以推土机一夜间全部推倒了事,实不足以平民愤。

  而在苏州“一条市井气息浓郁的街道上”完整生活过18年、对使用老式马桶的痛苦体验刻骨铭心的作家苏童也曾表示,绝不会从旅游的角度赞成保留苏州小街上的棚户区。那些留恋小桥流水的人,让他们用一下苏州老城居民家里的马桶,他们就不会再喊什么“老城保护”了。

  一头是游客(包括始终保持着游客心态的智者),一头是像王朔或苏童这种死活不买账的“坐地户”。这里的矛盾之处在于,四合院原本就不是给工薪族住的,因为普通市民不可能一家一户单独坐拥一座四合院,往往是好几家、几代人挤在一个四合院里。他们的感受第一个当然是拥挤,再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差,比如上水和下水、煤气、供电、厕所等都成问题。王朔的话虽然刺耳,但说的却是实情。四合院在游客眼里固然古色古香,别有情趣,但对长年居住于其中的人来说,却远不如现代化的住宅舒服。他们希望尽快享受到新式住宅的舒适与方便,这种要求也是完全合理的。

  显然,对这些市民的愿望视而不见,对他们的要求充耳不闻,一味地为保护四合院而保护四合院,强制他们继续居住下去,那对他们不公平,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所以,保护四合院等古建筑,不仅要考虑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

  那么,如何才能在满足市民过上现代生活的愿望和保护古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在我看来,惟一可行的方案是“置换”。因为四合院大都处于北京城的黄金地段,院子本身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只要有一个合适的机构来主持,是不愁卖不出一个好价钱的。这样原住户便可以到别的地方买一套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住房,而新主人既然能够出得起大价钱买下四合院,也应该有能力对其进行修缮和改造———当然,改造的原则应该是整旧如旧。如果真的能够这样,也就可以算得上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了。

  去年,北京市国土房管局公布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试行规定的通知》,不但首次允许境外买家参与,并且提供多项税费优惠。《通知》一出,许多港澳台富商、海外华人及在华外籍人士纷纷对收购老四合院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这,或许是保护四合院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57,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