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害人的瓦斯也是送钱的财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4:20 青年参考

  打开电视看新闻,又一次看到了煤矿发生矿难的消息。这几乎成了近两年报道频率最高的灾难新闻。

  我国的煤矿事故发生率高,在世界上也是数得上的。根据2000年的统计,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高达1.7%,相当于美国的57倍,而小型煤矿的事故发生率更高。这些数字令人震惊,更让人忧虑。政府的安全生产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可情况并没有明显好
转。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在矿井深处肆虐的魔鬼究竟是谁?

  煤矿杀手vs.优质能源

  亚洲

开发银行的经济专家汤敏说,这个魔鬼就是煤层气(也就是常说的瓦斯)爆炸。我国有将近一半的煤矿为高瓦斯矿井,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爆炸。我国煤矿发生的重大事故中,70%至80%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汤敏说,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在采煤之前采出煤层气,就可以使矿井中的煤层气涌出量降低70%至85%。这些危害生命安全的煤层气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能大大减少事故隐患,更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煤层气是一种干净、优质的气体能源,是发电厂和居民生活的燃料,也可以作为

化工原料。

  我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煤层气与天然气的储量相当。据初步测算,我国的浅煤层气资源量有30万至35万亿立方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开发、利用好煤层气资源,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紧缺、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目前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4.6%,石油占17.6%,天然气仅占2%(世界平均水平为23%)。相对煤炭、石油等,天然气和煤层气是相当洁净的能源。

  每年,我国有近8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排入大气。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到24倍。煤矿产生的煤层气排放,不仅严重危及矿区安全,更造成了对全球环境的污染。因此,亚行建议我国政府和各煤矿主管部门加快开发煤层气,增加能源供给,减少灾难的发生。

  遭遇资金

  和政策的“瓶颈”

  汤敏说,亚行已经与山西、辽宁的一些矿区,就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开展了合作。这些示范项目已经证明了煤层气巨大的商业价值。亚行为这些项目投资两亿元,包括:在山西南部建设一座12万千瓦的煤层气发电厂,同时向晋城地区供气;在辽宁省阜新煤矿修建一个垂直矿井煤层气抽取站,为辽宁的一些城市提供燃气。同时,山西的项目还向世界银行出售450万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10年减排额,仅此一项便可回收1900万美元。

  这样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为什么没有很快在我国推广?

  汤敏说,现在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多障碍,最主要的障碍是人们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了解不够,认识不足。他建议,充分介绍山西和辽宁示范项目的经验,将更多资金纳入该项目的投资计划。

  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煤层气利用的前期投入很大,收效周期长,作为一个产业,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例如,美国在1980年出台了《能源以外获利法》,对开发煤层气的企业给予税收补贴。这个政策使美国煤层气的产量从当年的近两亿立方米,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324亿立方米。

  在德国,煤层气的开发在很长时期内都得不到重视,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煤层气发电入网的补贴太低。2000年,德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利用煤层气发电,每发电1度政府补贴7欧分。此后,煤层气的开发在德国很快发展起来。

  专家指出,不仅仅是煤层气,在风能、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上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中国应当学习欧洲的经验,在这些清洁能源开发的初期阶段,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比如:用清洁能源发的电可优先上网,给予补贴并减少税收。考虑到像煤层气这样的能源,在开发的同时还具有减少环境污染、降低采煤死伤率等公益贡献,政府还可以拿出部分资金,对开发煤层气的企业补贴或参股,减少民间投资的风险。

  至于如何在中国尽快推广煤层气的开采技术,专家建议,在环保法规中明确规定对煤层气排放的限制。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人类对清洁能源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到每一个国家,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已成为所有国家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煤层气这个魔鬼,不仅是中国矿工的冤家,也成为亚行、世界银行以及很多环境保护机构特别关注的对象。把魔鬼改造成财神,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