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举的践行如鱼得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2:04 南方周末 | ||||||||||||||||||||||
大林 社会有需要,也有人愿意担当,愿意为此奉献力所能及的一切,这样的医院应该生存得很好才对。可惜实情却不是这样,这家“全国第一个民工门诊部”竟然越来越举步维艰,赵博士自己也有心力交瘁之感,只是为了一种不忍割舍的良知而竭力支撑着。“既然有那么多民工喜欢我,我不能倒”。可想而知,如果她退却了,她主持的“民工门诊部”关门,每天100-200名受惠廉价医疗的民工恐怕又只好望大医院而兴叹了。“民工门诊部”困境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难以为继。开业近一年后,因为借贷压力、高昂的房租、人力成本以及长期对民工病人的优惠和资助,这家医院面临严重的财务和生存危机,已累计亏损30余万。二是行业挤兑。赵华琼说:我压力很大。有人举报我,还有恐吓电话、短信。电话说:你什么时候回来?你日子不会长了,马上就要死掉了;短信说:你等着,我们要举报你,不会让你好好开下去的。三是职能部门的旁观态度。这样一个为政府排忧解难的民工医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政策支持系统,似乎执意要让它自生自灭,,有时候医管部门还要显示一下毫不通融的权威,对民工门诊部某个轻微的违规之举(因未设儿科为民工患儿治疗),罚款没商量。 我们承认,目前国家尚无足够的财力完全解决民工的看病难,针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一时半会还不可能到位。但是我们应该也绝对不难做到,为善举的践行提供如鱼得水的环境。简而言之,当有一个赵博士以个人的力量挺身而出为民工的治疗切实行善之时,社会对其应该是倍加呵护的,政府对其应该是真诚地施以援手的。社会存在暂时的贫困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种向善的爱心之举,不经意间被轻慢、被扼杀了,将使善意的萌芽变得十分艰难,将使本就匮乏的慈善资源进一步蜕化枯竭,将使渴望善举扶助的贫困者失去仅存的希望。 赵博士开办的“民工门诊部”要生存下去,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帮助,政府给她一点资助,让她不亏损、能够正常运转就行了。我觉得,我们花了许多拨款,搞了许多改革,多次实行药品降价,都没能很好解决的当下百姓看病贵、穷人看不起病的问题,而在“民工门诊部”却能不声不响得到解决,我们何不从天文数字的医疗拨款中拿出一丁点儿资助赵博士,让她把这个天大的好事做下去?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