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面对面”的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2:04 南方周末 | ||||||||||||||||||||||
孙振军 在信息浩繁、纷杂的今天,这不是什么要闻,但我认为其中包含着独创性的进步意义。 首先是对先进传播方式的运用。时值今日,仍有一些政府、官员,依旧抱残守缺地坚守着传统的、他所习惯的执政、施政方式,要么发文件、下通知、出通报,不断地以新文牍主义制造高不可攀的文山;要么动不动就开动员会、办公会、座谈会、通报会、总结会等五花八门、劳民伤财的会,制造深不可测的会海。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还常常兴师动众、大造声势地刷大标语、挂大横幅,甚至出动宣传车用大喇叭沿街吆喝,根本不考虑实际效果。 据我所知,由政府出资、国务院牵头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4年前就已完成了。这意味着,即便是最偏远的山村,每个村也能收看到电视、收听到广播了。至于城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视、广播应该是早已普及了。可是,这么好的传播、沟通、联系、互动渠道,有些地方却偏偏不善于运用或仅仅局限于单向的使用。卢氏电视台让代表民意的各界群众代表,在电视直播间里与政府官员们直接“面对面”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鲜的,其效果应该可以事半功倍。 其次是降低了执政与社会运行成本。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政府运行成本,按GDP比例推算,在全世界上都属于比较昂贵的。因些才有专家、学者呼吁:不仅要打造廉洁政府,还要打造廉价政府。我上面提到的开会、发文件、刷标语、挂横幅、动用宣传车大喇叭高声吆喝,都是要动用公款、花费百姓的辛苦钱。但通过办电视直播节目的形式,显然会省却大量的施政费用。虽然电视台也要开销,但毕竟它是一个常设机构,并不会因为调整或多上一个栏目增加很多负担。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基层的民情、民意、要求、呼声,群众打个热线或写信告诉主持人,就可直达政府官员,也可省去群众的舟车劳顿之苦、误工费钱之累,因此也能节约不少的社会运行成本。 “政情民声”栏目的意义就在于:政府是有责任、有义务,自觉、主动、时时、事事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媒体的聚焦之下的。这种监督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展开,尽管还有待深化,但毕竟是一个良好开端。 所以,我对卢氏电视台开办“政情民声”专栏这条不起眼的新闻,不仅充满兴趣,而且也寄托着一种期望:它既可为新闻改革注入活力,也可为“阳光施政”建立一种模式。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