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东方早报:这条绕行路不得不修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2:27 东方早报

  文 高君波等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一亿元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这条新路,比现有任何一条从新都到成都的道路都要远,且是一条“逃费路”,却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新都突围”说明什么?

  “新都突围”其实是无奈的绝地反击。跟铁桶一样被收费站团团包围的新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打通了一条免费的通道。是他们想多花钱吗?肯定不是。是他们刻意要“我的地盘我做主”吗?恐怕不会。而最有可能的就是,为了突破收费站的重重包围,新都只能进行无奈的选择。

  “新都突围”暴露公路收费的乱象。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收费公路的建设,实际上处于投、建、管、用不分的体制,一些地方在“收费还贷”的幌子下,正当的还贷要收费,还完贷款还要为新建公路“预收费”,公路收费成了地方政府和经营者源源不断的“印钞机”。正是在这种利益“割据”中,新都人在自己的家门口成了“冤大头”,只得另修道路搞“新都突围”。

  “新都突围”打破公路收费中利益的“割据”。司机一路

高速公路上赶出来的效益,又被收费站回收了。新都区宁可自己掏一亿元来修条不挣钱的“逃费路”,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为辖区内群众谋利益。尽管这种方式代价大了点,但对于目前的公路收费乱象来说,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湖北省
襄樊
市高君波

  修绕行路易拆收费站难?

   自筹一亿元资金建设的公路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大工程,但与拆收费站相比,显然容易得多,但易中的不易折射出我们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诸多弊端。

  一是把公路建设当作了增加财政收入的直接源头。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全世界建有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约有10万公里在我国。有关专家估计,2020年我国收费公路规模将达到20万公里。这个统计数字的背后是对公路建设公益性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二是公路建设的投资机制弊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效地促进了公路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这种投资机制也为一些地方乱收费找到了借口。

  三是公路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公路应该是国家统筹的公益设施,应该统筹管理,但现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也让收费站乱设提供了方便,交买路钱已经成为一条规矩,至于还贷款,使用公路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知情权。

  建设这么大的工程浪费的国家耕地,耗费的人力物力如何计算?建设节约性社会可不是一个口号啊! 河北省冀州市殷建光

  政府责任与出行者权利

   国务院1984年出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从20多年来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综合效益看,这一项政策对公路发展极为重要。其主要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种有效机制,缓解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造成车流失衡,阻碍了客流、物流畅通,影响了发展环境,收费也难体现公平原则。同时,建路、收费等环节,也成了腐败高发区。

  最大限度为出行者提供免费的公路产品,是现代社会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纳税人应享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都突围”虽然是一种重复建设,让群众绕了远路,但却是一种“还路于民”,具有破冰意义。

  在美国不要说普通公路,90%高速公路也不收费,全国8.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中只有约8000公里是收费路段,而且收得很少。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不收费才是一种国际惯例,而收费属于“特例”。一些人整天吆喝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什么在公路收费上不拿出一点“新都突围”的勇气和魄力,在更大范围的“还路于民”,与国际惯例接轨呢? 山东省淄博市解本友

  公共产品的弱化悲剧

   放眼全国,新都突围显然不是个案。对一些收费站的所有者来说,拥有收费站,从某种意义上就等有了一台“印钞机”。事实也说明,现在的一些收费站点已经成了某些部门或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

  本来,新都到成都之间,还有可以免费通行的两条道路,但是,随着一家叫做三河场收费站的移址,那样的免费道路又被并入了收费范围。可见,“新都突围”根本原因就是“新都”与“三河场收费站”两大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但是就社会整体利益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行为,这是一种背离公路这一公共产品本质属性的行为。而这样的浪费行为,最终还是要加在纳税人的身上,最终是弱化了公路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地司机认为“新都突围”是“好事”,也许只能是新都的好事。对社会整体公众来说,这样的事,可不能当成是“为民办实事的好事”。恰恰相反,我以为,出现这样局部利益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损害纳税人根本利益的事,肯定不是老百姓的好事。 南京日报社单士兵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