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阿塞拜疆选举风波冲击“平衡外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6: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孙壮志 近些天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指责第三届议会选举中有“舞弊行为”的反对派走上街头,要求取消选举结果。阿中央选举委员会承认选举中存在违规现象,但强调这并非主流,不会影响选举结果的公正。格鲁吉亚、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围绕选举的对立曾最终导致政权更迭。阿塞拜疆是否会发生一场新的“颜色革命”,这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引人注目的是,对于阿议会选举进程,俄罗斯给予积极评价,而欧安组织和美国则认为选举“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不由得令人联想到前几次“颜色革命”过程中外部大国的介入,独联体范围内的地缘政治角逐因选举风波再度浮出水面。 位于里海之滨的阿塞拜疆与俄罗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伊朗为邻。历史上,为争夺这片盛产石油的宝地,沙皇俄国与伊朗、土耳其进行了长期战争。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阿与邻国亚美尼亚由于纳卡地区的归属爆发冲突,直到1994年才实现停火,但纳卡问题并未解决。 阿独立初期,当政的人民阵线奉行反俄、亲近土耳其的政策,1993年人民阵线政权被“兵变”推翻。老牌政治家盖·阿利耶夫复出后,阿与俄罗斯缓和了关系,成为独联体成员国,并和亚美尼亚实现停火,大大改善了周边环境。近年来,阿成为外高加索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阿国内的民族主义者坚持反俄的立场,希望加强与欧洲、美国的联系。 对阿塞拜疆,美、俄各有所图:美国要控制里海的能源,遏制俄罗斯和伊朗,需要阿这个“重要阵地”;俄罗斯要保持在里海的优势地位,维系与西亚的联系,需要阿这个“通道”。在俄、美、欧的“夹缝”之中,阿领导人奉行“平衡外交”战略。一方面,阿塞拜疆与西方保持着能源合作:1994年,阿政府与西方的大石油公司签署了第一个开发里海油田的“世纪合同”;1998年,在美国政府的竭力推动下,阿与格鲁吉亚、土耳其达成了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的协议,把里海石油向西经格鲁吉亚运往土耳其的黑海港口。这条管道在2005年顺利竣工,打破了俄罗斯在里海石油外运上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地缘政治的平衡,阿对俄罗斯也做出了一些让步。 虽然阿竭力在美国、欧盟、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搞“平衡外交”,但各方利益的碰撞使阿经常面临复杂的局面和艰难的抉择。反对派人民阵线和“穆萨瓦特党”都是民族主义色彩很浓的党派,坚持反俄立场,对亚美尼亚和伊朗也不友好。外部大国的不同声音使阿政治局面更趋复杂。 随着大国相争的因素同国内政治斗争相互作用,阿塞拜疆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此次选举风波的走向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阿塞拜疆的“平衡外交”将出现新一轮调整。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6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