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北京30年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8:25 环球时报

  1975年,我作为留学生初到中国。当我第一眼看到“飞鸽”自行车时就喜欢上了。这种自行车是百货商店里的奢侈品。当时的“百货商店”徒有虚名,货品摆在一面面大镜子前,让人产生琳琅满目的错觉。然而从棉布到糖,多数东西都凭票购买。由于物质匮乏,到这里的每个外国人首先明白的一个词是“没有”。当时一辆“飞鸽”车卖150元。在人均月工资仅几十元的年代,这是一大笔钱。

  那时,我们一群留学生骑车到距大学17公里远的北京友谊商店,沿途所见的都是农田。当时的友谊商店是少数几个能碰到外国人的地方之一,但禁止一般百姓入内。这使我们感到困惑。1975年的中国社会被分成了普通百姓、有权有势的官员和享有部分特权实际上被排斥的外国人。

  如今,对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钱人和没钱人的不同。当我驾车被堵在环路上或因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时,会想起在中国骑第一辆自行车的岁月。目前北京各路段安装了1000多个摄像头。所有被拍下的违反交规者,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受到罚款处理。

  1985年,我以记者身份再次来到北京,它的面貌已开始发生变化。百姓依然蹬着自行车,但已开始响应“致富光荣”的号召。之后又过了10年,所有自行车只能在便道上行驶了。北京从一个自行车王国变成了汽车大都会。

  北京的每次变化都令我惊讶。过去10年,古老的城市已被现代化北京所取代。变化如此迅速,以至于媒体不得不向年轻人解释,他们父母当年是如何储存过冬煤和大白菜的。如今,新鲜水果和蔬菜一年到头都不缺。以前所有凭票的东西如今只需直接到商店去买。而正因担心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欧美开始限制中国商品的进口。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使中国人得以一周工作5天。人们有足够时间度假或出国旅游。昔日的一无所有者如今成了纳税人。通过银行贷款,收入不高的家庭也能实现拥有房子的梦想,而中产阶层则有更高目标。

  1975年时的北京,晚8点过后街道就几乎空无一人了。当时人们见面爱说:“吃了吗?”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这些留学生才领会到这句问候语的含义———“过得如何?”当时,肚子吃饱就意味着生活过得不错。而今天的北京,商店一周7天营业,每天到深夜才关门。人们可在任何时候下馆子或到数以百计的酒吧、夜总会或茶馆消遣到天亮。

  老北京街道就像个棋盘,有3600条胡同。如今这些胡同只剩下了459条。在古董市场上,我看到一些写有被拆毁胡同的名字的路牌,还发现了一辆保养得很好的老“飞鸽”自行车,卖主要价1200元。▲(摘自11月26日德国《世界报》,原题:一个大都会的诞生,作者约尼·埃林,汪析译)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28日第七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