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评论:日本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0:26 环球时报 | |||||||||
近日,面对小泉的骄狂,国内出现了一种重新评价此人的论调。这种观点认为,从这几年其在政治、国防改革上的快速步伐来看,小泉对日本未来有着相当的战略谋虑,甚至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也是一种为实现谋略的苦心之举。笔者认为,小泉能否称得上“为日本谋”,关键要看他谋什么,怎样谋以及谋的结果。如果谋略一场最终却得不偿失,那就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谋略。
时至今日,小泉之“谋”的内容已经非常清晰,就是以成为受人尊重的大国为目标,以加强日美同盟为手段。但是,“谋”的结果如何呢?很显然,结果并不能令日本人,包括小泉自己满意。虽然表面上日美同盟加深了,修宪强军的步伐加快了,但这些作为最终要与其大国志向南辕北辙。 小泉究竟是不是一个谋略家?其处理事务的惯常手法最能说明问题。纵观全局,小泉的行为模式可概括为“一点突破”,即集中全部精力攻破一点,借“骨牌效应”搞定全盘。内政上,他以邮政民营化为突破点,一举摆平反对势力,掌握绝对话语权;外交上,他以日美同盟为突破点,希望借此理顺日本的国际关系;在对待日中关系时,他同样以坚持参拜为突破点,希望由此实现他心目中的两国友好。 对于这种行为模式,除了冠以“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等词之外,我们还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另行解读。历史上,日本从来不乏精密战术的设计者,却少见高明的战略家。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二战时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单从一场战役的角度及其作用上看,日本人的设计近似天衣无缝,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日本却不能顺应新变化调整战术,致使战局逐步向美国预想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日本最薄弱的地方乃在于既无长远眼光,又不善顺势而动。而战略从根本上讲,恰恰是要在一连串变化中化被动为主动,因此从这点来看,日本人是不善于战略的。 对此项“弱点”,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有这样的注解,“日本是传统上就不善于制定国家战略的国家,现在仍然如此。”在中曾根看来,日本的地缘政治远离亚洲大陆,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入侵,加之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三百年的锁国政策,日本根本没有真正思考过对外战略。正因为此,日本在世界上鲜有知名政治家,更没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国家战略。 而从文化角度,日本著名学者土居健郎的学说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土居认为,在日本社会中,依赖心理是一条主线,子女依赖父母,学生依赖老师,职员依赖上司,这种状似婴幼儿依赖母亲般的依赖心理主导了日本的社会。 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要求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但同时日本却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一方面,国内的民族独立意识越发高涨,另一方面对美依赖也在日趋加强。从根本上,日本对华、对朝政策的强硬就在于内心里感到有美国撑腰,有日美同盟壮胆。由此观之,日本今天虽叫嚷着要长大要独立,对邻居的指责无所顾忌,却并未在心理上摆脱“恋母”般的依赖心理。正如中曾根康弘所言,对美国的过分依赖一直以来是日本举国上下的社会风潮,也是日本缺乏国家战略的重要原因。用这种视角审视,小泉的固执参拜表明,日本领导人依然不懂得什么叫顺势而变。这与其说是一种算计,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恋母小儿的“无赖之举”,与成就日本的大谋略尚差之甚远。▲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学者。)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7日第十一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