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农民与开发商的碰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0:27 环球时报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席秋原(音)一直在晾晒玉米,晚上他还要看护这些玉米。他是一个守护玉米的守夜人。

  像席秋原这样的角色即使在一个多世纪前的中国也非常普遍。晚上他就睡在泥泞的路边,仅靠一个简陋的砖炉取暖。对这一切他都没有抱怨,但一提起那些飞驰而过的汽车,他却满腹牢骚。他说:“由于有交通噪音,晚上睡不着觉。”就在他说话的时候,一辆辆汽
车急驶而过。

  在京城周边,农田正快速消失。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农民驾驶的拖拉机和驴车,也可以看到漂亮的奥迪汽车。一边是奔向21世纪的城区,另一边是仍然停留在18世纪的农村。最近的官方数字表明,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至少有400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

  对一些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对其他农民来说,他们熟悉的生活走到了尽头。北京五环路附近的北店村有一个54岁的村民雷德庆(音),他正在用竹镰切玉米秆喂他的山羊。离他劳作的地方100码远就是一个高尔夫球场。他们村以前有很多土地,随着开发项目的增多,土地逐渐地流失了,但他们得到的回报却不多。雷德庆说:“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土地了。”在谈到不远处的高尔夫球场时,他抱怨说:“有多少人能支付得起?只有富人才能进去。”

  北京现在是一个拥有6000平方英里的地理概念,这远远超出了城区的范围,还应包括那些随着城市扩张进程不断被侵蚀的农村地带。在人口统计学家的眼中,这是一个理性的、必要的转变,即便这对于那些除了农活以外什么都不懂的农民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席秋原看不上城市,他说,他从来没去过城市,也不想去。在10月份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和其他农民一起在路边晒玉米。他指着那些看护玉米的村民说:“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一直都这样。”席秋原关注玉米甚于关注周围社会的变化。离他们晒玉米的马路不远处是一些房产项目。他可能不会到城市去,但是城市却向他而来。

  旁边一群妇女正在玉米堆旁吃着面条。在被问到她们的未来是否很不确定,在她们面前是否将是一个全新的中国时,一位妇女说:“我们是农民,我们喜欢种地,这就够了。”▲

  (摘自12月4日《芝加哥论坛报》,原题:农民对开发商,作者吉姆·亚德里,伊文译)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7日第七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