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青年报:期待院士荣誉不再一劳永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06:04 中国青年报

  樵夫

  于上海举行的“院士圆桌会议”上,周光召院士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他在发言中说,目前很多院士都七八十岁了,几乎当上院士后没有什么新的成绩。他自嘲说,至少自己是这样。在一线的院士即使有点成果,也可能是学生帮着做出来的(12月8日《南方周末》)。周光召乃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其身份显赫,此言一出,顿时引起外
界关注。

  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能够当选为“两院院士”,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单位来讲,能拥有几个“院士”,也象征着一种“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由于院士制度是我国科研体制的“金字塔顶”,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一旦荣誉加身,各种待遇就会随之而来。国家、省区市津贴,以及院士所在单位的补贴自不必说,车辆、住房、科研资金等平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由于我国对院士实行的是终身制,所以一旦当选院士,就等于抱上了一个可以终生享受的金饭碗。这种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奖励制度,使院士的称号与许多利益画上等号,因而出现了1000多名候选人竞争100个增选名额,贿选不断的现象。许多人由评院士到争院士甚至跑院士。院士评选的变味,说明一些人看重的已经不再是院士的荣誉,而是荣誉背后的待遇。

  院士评选类似于“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评选院士,本来是对科技工作者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的一种肯定和奖励,如果这种奖励是终身制的,不仅会让一些院士搞错自身的定位,也让社会对其产生误解。某些学者成为院士后,往往变异为“学霸”,不仅在学术上不讲科学精神,反而捧起了‘金口玉言’这一套,其后果,往往是扼杀年轻才俊的创新精神。另外,一个人一旦达到了奋斗的顶点,就会产生惰性,不再进行学术钻研和科技创新,把荣誉的顶点成了学术的终点。

  如果当选者把院士看做某种特权的护身符,不仅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会下降,还可能蜕化变质,甚至堕落。近几年,关于科技界的浮躁乃至学术腐败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2001年的“核酸风波”、院士候选人花钱做广告、863项目申报等等,都有黑幕被揭,尽管只是极少数,却给院士光环投下了阴影。中科院曾在2001年出台《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同时还宣布,有两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被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制裁,便是明证。

  因此,笔者建议,院士评选,不能只增不减,应当实行换届制。一旦当选院士几年之后没有新的成果,应当主动让位,让院士也有一些危机感。同时,改进院士选评制度,杜绝一些人为沽名而争院士的念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