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面对暴雪,中国城市该怎么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9:28 环球时报

  

面对暴雪,中国城市该怎么做
12月7日,威海市市民步行上班和上学。

  本报记者江雪晴本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杨逍青木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邹德浩

  编者按:从12月3日至12月7日,中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部分地区先后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

暴雪袭击。在一些城市,公交车全部停运,数千人被困雪中,数万居民甚至不得
不徒步上下班。今年冬天,北美、欧洲和亚洲许多地区都受到严寒和暴雪的侵袭。面对暴雪,国外城市的情况如何?中国城市到底该怎么做呢?

  12月4日下午5时,山东威海市初张路上积雪深达30多厘米。一辆从上海来的客车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抛了锚。车上有20多名乘客,其中包括孕妇、老人和儿童。风雪越来越紧,随着夜幕降临,气温不断下降,孩子们冻得直哭。全车人只能一边挤在一起取暖,一边等待救援。直到深夜12时,警察和救援的队伍赶到现场,给手脚冻僵的人们送来了大衣和热米汤。

  威海市的这场降雪平均厚度达48.5厘米,是1959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当天有880余辆汽车2000余人被困在威海市县数条公路上,有的被困长达十几个小时。威海市区各主要交通干线几乎接近瘫痪状态。

  遭遇暴雪袭击后,尽管威海市政府紧急展开救援,出动了2000余人和近百辆挖掘机、工程铲车,救出了所有被困者,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紧急应对这场暴雪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气象和自救知识亟待普及

  在暴风雪来临的前一天,威海市气象局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雪灾红色预警信号、暴雪警报和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但许多民众还没有养成收听

天气预报的习惯,另外气象知识也远远没有在全社会普及,大部分老百姓都对气象专业名词和术语感到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这次遇险人员中,大多数人在出行前没有看报纸或上网了解气象信息,其中有大约三成根本不知道会有恶劣天气出现,另有三成不知道什么叫“寒潮蓝色预警信号”以及这意味着什么样的危险。

  12月3日,美国气象部门也发出美国东北部即将出现“灾难性天气”的警告。在纽约市,12月5日各大报纸和电视广播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等体质较弱者做好防寒准备”。纽约市政府还同时公布了御寒指南,要求市民在降雪时尽量留在室内,外出者要尽量减少抽烟和饮酒,因为烟酒会引起血液循环变化,降低体温。这种预报简单明晰,而且很有针对性,应该说老百姓大多能听得懂。

  欧洲各地11月底以来也普降大雪。德国虽然受灾范围很广,但损失却不是很大。德国联邦雪灾防治中心的萨恩斯博士告诉记者,这首先归功于德国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德国普通民众的防灾意识也很强。记者打电话问几个邻居一些有关如何应对大雪的问题,每个邻居都给记者一大堆建议。许多人善意地告诉记者尽量留在室内,外出时要注意手指、耳朵等部位的保暖,因为人体40%的热量是从头部散发的。他们还特别提醒记者,应该经常看看不住在一块的年迈父母。

  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民众从孩提时代就接受安全教育,许多小学都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这样一来,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这次席卷美国东北部的暴雪虽然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暨南大学伤害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声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急机制具有群防、群控、群策

  的特点,需要充分发动群众。我国目前应急机制往往局限在政府层面上,老百姓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另外,公民的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缺乏在不同情况下采取急救、逃生和自我保护措施的知识。以大雪为例,我国绝大多数公民,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不知道在遭遇恶劣天气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减灾体系尚不完善

  面对漫天飞舞的大雪,威海遇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扫雪车。“40多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往年冬天扫雪车根本派不上用场。”威海市环翠区环卫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市政公司挖路用的铲车成了扫雪的主要机械力量。由于工具不合适,环卫工人还是靠铲雪板等手工设备,应对这样的场面难免力不从心。在这次大雪中,就连冬季经常下大雪的东北城市大连也遇到了扫雪车辆短缺的问题。

  在美国,由于暴雪灾害预报发布时间较早,许多城市的

公共交通、环卫部门紧急行动起来。新泽西州交通局准备了600辆扫雪车,并准备随时再雇1100辆车,该州还准备了15万吨除雪剂,并在大雪到来前开始往道路上撒。在记者居住的俄亥俄州北部小镇,当晚大雪一停,政府就出动多辆扫雪车。第二天记者出门时,路上几乎没什么积雪了。

  在德国许多城市也早就备好了扫雪设备和物资。为防“雪后大堵车”,德国法律规定,如果大雪后车主敢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两旁阻碍交通的,就将面临数百欧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认为,虽然遇到了设施不全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都应配备全套除雪设备,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综合性减灾体系,为救灾物资、人员和专家储备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便灾害天气到来时,甚至预警时就立即进行统一调配。

  人人都应上街扫雪

  在威海,扫雪工作分7个区进行,各单位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近年来,很多本来组织员工义务扫雪的单位纷纷改为花钱雇工扫雪。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许多单位把扫雪任务委托给所谓的“扫雪公司”,结果对方只找来几个民工上街敷衍,清扫工作远远比不上单位全体员工出动来得快捷、彻底。不少老百姓表示,雇扫雪公司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建议政府继续推行全民义务扫雪制,对扫雪不力的单位加大处罚力度。暨南大学伤害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声涌强调,在动员全社会扫雪时,政府应注意不要使工作表面化。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德国,尽管也有许多扫雪公司,但每次大雪过后,不等人号召,家家户户都开始舞锹弄铲扫雪。原来记者以为是外国人觉悟比较高,后来才知道,在许多国家,房主必须尽快打扫门前的积雪,否则要面临罚单;如果房主没有及时扫雪,致使他人在自家门口摔倒,要负法律责任并承担“受害者”的医疗费用。弄不好,不仅赔了“脸面”,还会赔了金钱。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的第二天中午前把雪清扫干净,否则初犯者将被罚100美元,如果一个冬季被罚三次,还将面临90天的监禁。另外,铲下来的雪还不能堆到路边上,因为这会使政府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派铲雪车来把雪运走。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下,没有人敢偷懒。所以雪一停,就会看到家家户户门口热闹非凡的景象了。

  据威海市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暴雪给当地造成了约5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王昂生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各类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今年7月,国务院正式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这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专门的、综合性的减灾应急机构。地方各级相关机构也正在设立中。这表明,中国减灾新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资金投入、科技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2日第十九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