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公众为何厌倦了科学与伪科学之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05:39 中国青年报 | |||||||||
李侠 近几年来,国内舆论的一个热点是科学与伪科学之争。然而今天,广大公众对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厌倦了。在笔者看来,原因无非两点:其一,公众对这场争论已经产生了理解疲劳,无法准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辩论中,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再去听取双方没有新意的唠叨;其二,当下公众日益遭受由于改革缺乏公平带来的侵蚀,在巨大的生存
反伪与打假无非是求真。如果仅仅止于形式上的真,那么这种真已然丧失了求真的本意。换言之,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自由是人的一种内在规定。近日从媒体上看到,反伪精英对普通民众生命的冷漠(见何祚庥接受南方某媒体采访时的言论),更印证了当下的科学之争,已经成为精英们的游戏,暗示其与普罗大众之间无法跨越的距离。这个事实,一方面无情地暴露了当下学界精英对生活世界的冷漠回避;另一方面,也指涉了精英们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这场喧哗的辩论,对整个中国宏大的改革事业来说,甚至有些小资调情的味道。 对当下中国来说,科学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这是不争的事实。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的地位就不曾动摇过,科学成了我们行事的惟一标准。暂且不论这种思维模式的利弊得失,这种情况下,对于偶尔出现的一些冒充科学的案例,本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无限夸大。而且就一个具体国家来说,科学毕竟是一小部分人的事业,即便最发达的国家,每年投入科技的资源,也不过GDP的2%~3%而已。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数比例更少,对于广大公众,生活中有许多比“科学”更重要得多的事情需要关注,比如,上学、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等。而我们实际遭遇的现实又是什么呢?各地矿难不断、医疗改革坚难、腐败蔓延、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高昂的学费已经开始影响中国未来的智力发展结构…… 坦率地说,这些都在透支公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期望以及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然而,我们的科学精英置这样的现实于不顾,在书斋里义正辞严地清谈着与民生相距甚远的科学与伪科学,无视周围广大公众遭遇的冰冷现实。说轻了,精英们对社会问题陌生,只好回避;不客气地说,是在故意逃避作为知识分子应负的责任。 更何况,当前的反伪也好,打假也罢,仍处于一种毫无章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没有人真正把注意力投入到制度层面,这种打假与反伪,无异于一场圈内的自娱自乐。试问,一个不轨的剽窃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与一项政策和制度缺陷造成的损失哪个更大?哪个更能影响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没有好的科技政策与制度建设,这种事情打得过来吗?广大公众对这种舍本逐末的反伪与打假能不厌倦吗?我们有限的科技资源又有多少是在创造“真的假科学”,同时又有多少“假的真科学”得不到资助。 笔者一直在想,晚年的爱因斯坦为何把自己的很大精力投入到关注社会问题上来?国外是否也在成天地反伪科学与打假?对于前者,我认为爱因斯坦真正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类的大爱;对于后者,笔者不是很清楚,但从资料上看,人家重视制度建设,而我们总在创造各类英雄。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曾说过:你可以不做诗人,但你必须做一个公民。我们的精英们已经把广大的公众遗忘了,对于这场精英的游戏,公众只有选择捂上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