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黄禹锡事件”不应损害治疗性克隆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01:44 东方早报

  早报特约评论员 顾肃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被指责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造假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16日举行记者招待会称,他的研究小组确实成功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出胚胎干细胞,但对论文照片等管理疏忽导致的失误表示负责和道歉。这是黄禹锡针对此前媒体报道他已承认论文存在虚假成分而作出的回应。

  据《科学》杂志编委会的介绍,对曾被誉为“克隆大王”、“克隆先锋”的黄禹锡科研成果的争议早已存在。黄的部分合作者指责他在该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编造成果、把同一干细胞照片的复件充作不同干细胞的照片寄给杂志。他的其他成果,包括从克隆人类胚胎中首次提取干细胞和培育世界第一条克隆狗,如今也受到其他研究人员的怀疑。

  此事件在科学界造成极大的震惊。《科学》杂志的编委称,它可能是这份科学界声誉最高刊物创刊125年以来所遭遇的“独一无二之事”。首尔大学医学院称此事是韩国科学界的“国耻”。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是必须根据确凿的证据做出可靠的成果。而且所有的科学实验都应当是可以重复的,即由同行在不同的时间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条件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显然,黄禹锡在此事上违反了基本的科学伦理,以虚假的成果冒充划时代的成就。

  此次事件的发生,暴露了科学研究中成果评审与发表体制上的一些问题。比如,黄禹锡研究小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连在《科学》和《自然》这样国际最高等级的刊物上发表轰动性成果,其稿件审查体制是否完善,人们对此也颇多疑问。这些杂志一般只是选择几名匿名审稿人进行审阅,然而,这些审稿人竟然都没有发现黄禹锡提交的论文有什么问题,而且黄的论文比正常情况下更快地通过了评审,得以发表。对此类重大的轰动科学界的成果,本来需要更加严格的数据核实,尤其是第三方的严格核实,以及更加广泛的审稿。此事反映了世界科学界一些人的浮躁态度,至少是在广泛评审、制止弄虚作假上有所疏忽。

  当然,这些论文自发表起,就受到一些人的批评。此前已有研究人员批评黄禹锡等人违背了利益相关必须回避的原则,使用本实验室女性工作人员捐赠的卵子。但是,这些批评却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人们被一时的“重大成果”冲昏了头脑,不能冷静地提出合理的怀疑。

  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此项研究涉及新兴的

干细胞研究领域。研究如果成功,可以为传统方法难以治愈的各种疾病的患者造福,因而被许多专家看作富有潜力的生物技术产业。黄禹锡匆匆忙忙地报告为多名病人克隆胚胎干细胞的成功,让人们激动不已,因而疏忽了对其成果可靠性的质疑和检验。

  科学研究人员在功利面前的非理性态度应当引起我们警惕。本来,科学技术的新发明的确不断地增进人类的福祉,但这种造福不是靠虚幻的成果,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证据和成就。此事同样为我国科学界敲响了警钟。若干年来,我们科学界的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之下,浮躁风气较盛,弄虚作假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尤其是许多科学成果的评审被人际关系因素所影响,而不是考察是否实事求是,成果应用是否合理。

  还应看到,事件对于科学界克隆技术的研究打击也不小,一些反对治疗性克隆技术研究的人们借此进一步否认此项事业的正当性。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完全不必因噎废食,因为这项研究中出现违反科学伦理的事件而否定该项事业本身。治疗性克隆人不同于生殖性克隆人,因为所克隆的对象是局部器官,用于治疗、挽救活着的人。目前器官移植已经成了普遍接受的医疗技术,其来源是别的人类个体,而其成功的前提是有人包括濒临死亡的人愿意捐赠,因而器官来源受到很大限制,许多人因为得不到捐赠而眼睁睁地死去。克隆技术用若干种方式复制人的器官,显然可为人类福祉带来很大的好处。

  正因如此,我们寄希望于科学界的人们继续努力,经过不懈努力,在治疗性克隆人方面做出新的成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