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文明转型”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超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1:48 东方早报 | |||||||||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鄢烈山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12月19日《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组以“农村水污染让田园风光不再”为主题的“社会观察”报道,举了两个案例。一是广东韶关市武江区西联镇甘棠村的几百户村民饱受水污染之苦,塘里的鱼死了,地里的菜黄了,“饮水都成了问题”;另一个是该省台山市三八镇朝中村“百年古井水质被污”,“水稻亩产降一半”。
这样的“案例”在全国不胜枚举。比如,我的老家湖北江汉平原也正“水乡经历用水危机”;《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第39期的“热点”报道是,“(浙江)嘉兴霍乱:百强县的脆弱生态标本”;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的《绿叶》杂志2005年第11期刊出“现场目击”:“(湖南)邵阳八百村民苦等养命水”及“(甘肃)皋兰县非法炼油熏黑一片天”……甚至不用出城,我们也不难感受到国土污染的严重性以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否则桶装水经营就不会在城里发展成如今这么兴旺发达的“朝阳产业”了! 可以说,每个不瞽不聋的国人都能感觉到中国的环保危机已然发生,直面现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刻不容缓。 可是,有人却不这样看。这个人非等闲之辈,而是这几年颇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康晓光。此人有一大堆颇为响亮的名衔: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农业部农村污染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教授;还有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等。所以,他的发言影响力不可小觑,不可视同BBS上网友灌水,一笑了之。 昨天看到环保总局的绿叶《杂志》2005年第11期上有篇康晓光的专访,题为《文明转型并非对发展的否定》。这回他是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示人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曾在《儒教激流中的康晓光》一文中描摹此人具有“当仁不让的脾气”和“不时流露出的智力上的优越感”。从《绿叶》这篇专访可以看得出他的这种“脾气”和“优越感”。这个且不管,只问他讲的是否有道理。 在康晓光看来,我们现在大可不必对环境问题大惊小怪。他一向认为“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的进程,有其必须经历的历史进程”,“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环境是合理的”。———我们且不管这样的观点是什么“主义”,只问这位国情研究专家: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历史进程”,当下的环境牺牲是在什么样的“一定程度”之内,是“合理”的吗?他说:“环境保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历史上来看,只有在环境已经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才会开始注重环境保护。”———请问,我们当下的环境恶化的程度还不“达标”吗?他说,“我们必须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仅仅是人的需求之一,它并不是最紧迫的需求———当一个人饭还吃不饱时,衣食住行都有困难时,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对他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我怎么听,都觉得这些话像是急于“招商引资”出政绩而不管什么企业都敢招徕的乡镇干部讲的。他若到淮河两岸走一走,到前述那些连饮水都发生困难的地方问一问,大约不会讲出那样丧失现实感的“道理”吧?多少有点现实感的人会知道:人们现在对环境所要求的,并不是发达国家那种花园般的优美环境,而是赖以续命的无毒害饮与食条件。 康晓光在访谈中一再强调:“要实现文明转型,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意味着是对发展的否定,也不意味着是对新中国历史的否定。”“以今天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为由,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因而这种发展道路是错误的。这种激进的观点,我难以苟同。” 我不是“激进的环保主义者”,但对康晓光的这种观点,也万难苟同。如果我们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怎么可能革故鼎新,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呢? 据《科学时报》12月6日报道,钱正英院士11月24日在“中国水论坛”讲座上坦言,自己过去主持水利部工作时犯了错误,即“只注重社会经济用水,没认识到首先需保护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现在我们水利部门留下来的传统思维仍是注重社会经济用水,对生态与环境需水注意不够,这个错误的源头在我。” 请看,曾经主事的高官可以正视原有的建设模式和遗存的传统思维的弊害,康晓光却一口咬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一贯正确,这真有点不可思议!让我们想一想“大跃进”的折腾与15年的“农业学大寨”,那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征服与改造模式,难道不是走了历史的弯路?如果不承认“以粮为纲”的发展模式是狭隘的得不偿失的劳民伤财的,我们今天有什么必要搞退耕还林(湖、草)?如果“人民公社”制度不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它怎么会大快人心地解体? 康晓光如此丧失历史感,仿佛一个外星人在论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还能算得上一个严肃的学者吗? 没有人会认为“文明转型”是对发展的否定;当今社会否定“发展”的人不多,至少不包括我。但是“文明转型”(转型到生态文明)肯定要超越旧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超越”不等于否定,但必然包含有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