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核泄漏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8:30 环球时报

  1951年,加拿大乔克河附近的一座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等有关人员赶到时,核反应堆已开始融毁,如果不立即拆除反应核,上万人将有生命危险。当时机器人还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任务。必须有人钻进核反应堆内部,手工拆除反应核。这个人必须胆大心细,拆除过程中不能有半点差错。核电站负责人最后选中了一个年轻人。他27岁,美国海军少尉,受过核物理与核反应技术的专门训练,曾参与通用电气公司一个原子能实验室的设计施工。他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华盛顿总部工作,是个临危不乱的冒险主义者。

  事不宜迟,负责人派专机把少尉接到了出事地点。同时,工程师们搭建了一个临时核反应堆模型,与出事故的那个丝毫不差。下了飞机,年轻的少尉立刻在技师们的协助下开始研究模型,一遍遍操练拆除反应核的每个步骤。拆除分4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必须在1分30秒内完成,连犹豫的时间都没有,所有步骤必须精确无误。记错一个阀门,拧错一个螺丝,后果将不堪设想。

  演练结束,少尉二话没说,穿上防护衣,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核泄漏最严重的地方,独自面对一个正在融毁的反应核。整个过程中他所受到的核辐射,等于常人一年最大辐射准许量的总和。很多专家认为在这么强的辐射下,年轻人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唯一的希望是他能支持到第六分钟,完成拆除任务。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那个年轻人不但坚持到了第六分钟,成功地拆除了反应核,而且至今健在。他就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9日第二十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