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谈中国调整GDP数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8:52 环球时报 | |
中国前面的路还很长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陈继辉报道:“我对中国修正GDP总量并不感到意外”。在接受采访时,印度德里大学东亚系教授、原中国问题研究所主任布里吉·唐卡向记者表示。由于研究项目的需要,唐卡两次前往中国考察,不仅跑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到过中国东北三省的近十个中小城市。唐卡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优质的 尽管中国GDP总量上升到第六位,但是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唐卡认为中国将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经过修正,中国人均GDP仍然不到1500美元,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从这个角度讲,唐卡表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靠前排名意味着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但国民富裕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前面的路还很长”。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付出了代价,其中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都是存在的问题。“我在中国北部地区考察时,就发现有些地方的缺水问题十分严重。中国的贫富差距也是大问题。我注意到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也是比GDP总量更需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在谈到此次中国GDP总量排名上升会不会加剧西方媒体热炒的“中国经济威胁论”时,唐卡认为,“中印都是人口大国,两国都是以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意味着与其他国家更大的合作需求,而不是引发彼此对抗。目前整个亚洲都处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中国的发展只会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生活很幸福 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徐宝康报道:三星经济研究所是韩国权威的经济研究机构,所长郑求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修正后的GDP,增强了透明度,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反映。 在谈到中国人均GDP还很小时,郑求铉认为,中国底子薄,再加上13亿人口,人均下来数字变得很小是正常的。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生活得很幸福。 郑求铉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他认为,中国持续高速发展需要抓两大环节:一是要把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逐步向扩大内需发展,使之平衡。二是科学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使汇率逐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韩国“韩中经营人协会”副会长、大周重工业株式会社社长朴柱奉,是韩国著名企业家之一。他也说,中国GDP增长的修正数字,表明了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令韩国企业家敬佩。朴柱奉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依存度迅猛增加,这不是威胁,而是“相生共存”的体现。我们期待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好,以便实现“地球村”大家庭的共赢。 中国更加重视GDP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本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马剑报道:俄罗斯远东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波里科夫博士告诉记者,他一直都在关注中国政府对GDP数字进行调整的事情。波里科夫指出,中国政府对GDP数据进行修正,本身就说明中国政府对待经济问题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的经济数字更加透明化,充分显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波里科夫认为,修正后的中国经济数字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健康,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国内生产总值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这是个很大的进步。但他也表示,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很小,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很低。波里科夫表示,“因此,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经济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决定非常正确,这样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减少污染,同时也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他认为,中国经济还存在一个转型问题,那就是从引进经济型向自主研发型转变。 重要的是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之一 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章念生报道: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著名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主任、经济学家丹尼尔·格罗斯谈了他对中国GDP的看法。他说,中国经过经济普查后出台的GDP数据比原先大一些,这并不令人惊讶。 这样的事情在欧洲也发生过,意大利10年前也有类似情况,土耳其也一样。这对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的国家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也说明中国的GDP统计方法正变得更科学,更国际化。 格罗斯认为,中国的发展对欧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相比较机遇还是大于挑战。中国是纺织大国,但欧洲的纺织业经调整后只占很小比例,今后这一比例还会继续下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中国从欧洲的进口也将不断上升。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欧洲劳动力市场是个挑战,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高速发展时也对欧洲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冲击,最终欧洲人不得不适应了这种竞争。 他认为,中国GDP总量到底排名世界第几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之一,这是欧洲人最关心的事。从世界贸易形势看,欧洲对华出口无论是实际水平还是发展趋势要优于美国对华出口,这种态势今后还会继续,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欧洲国家多为出口依赖型国家,只要出口持续增长,经济就能发展,老百姓就会有就业机会。 还应重视“社会和谐成本”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报道:当记者就中国GDP增长问题采访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夫冈·福理兹教授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但没料到会这么快”。他认为,中国修正GDP统计数字将起到积极作用。他说,这与国际组织的估计基本吻合,也让一些反映经济结构的比率回归正常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更符合“健康标准”。根据200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投资率下降6%,储蓄率下降8%,这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80年代初的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差不多。可见,中国经济的灵活性远比通常想象的要大。但福理兹教授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有许多隐忧。从根本上中国需要从以数量为导向的发展政策转向以质量为导向,不能光依赖GDP,还应重视“社会和谐成本”。 中国发展不能光靠制造加工业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隗静报道:曾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师,现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当研究员的斯瓦格比较关心中国GDP增长的构成。他说,增长主要来自此前被忽略统计的服务业,还有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上升,这显示中国经济的构成更加合理健康。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上升不仅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对所有向中国出口的国家都是好消息。“对美国,还可以缓解两国因贸易不平衡而产生的政治压力。” 和许多经济学家一样,斯瓦格认为,“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富裕的国家,但绝对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他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意味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选择的增加,质量的改善,而不是依靠来料加工。他还表示,中国经济大量依靠制造加工业走到今天,但是经济持续发展需要从“制造产品”变成“制造想法”,不能只会照图做裤子,却不会设计裤子。 斯瓦格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持乐观看法。在公众关注的能源消耗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他认为,德国、英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通常在国家财力增强之后,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也趋向改善。 有利于中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张莉霞报道:日本大学名誉教授、经济学者加藤义喜说,中国修正GDP数据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经济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也有利于外国学者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加藤说,近年来,中国的私营和民营企业发展很快,私企、民企占了中国经济很大一部分,中国沿海省份更是如此。另一方面,中国在第三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 加藤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来说不仅不是威胁,而且还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稳定剂。近年来,日本对华出口大幅增长,日本许多高档消费品在中国十分畅销。随着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来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逐年大幅增长,为日本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环境问题、能源消耗过高等。不过,这里有着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日本在环境治理、节能方面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经验,日中两国可以开展有效合作,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如果中国的产业能耗比目前降低50%,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21日第二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