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省政府投入”不如“节省百姓支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10:09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曹林 武汉市有关部门近日称:发展民办教育,扩大了教育资源,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目前,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在校学生已达7万多人,为政府节省教育投入20多亿元。 可以看到,“为政府节省教育投入20多亿元”,似乎成为评判民办教育功绩的一个
也就是说,评判民办教育的功绩,要看它有没有在提高教育机会的同时节省了百姓的教育支出,“节省政府多少投入”必须转换为“节省百姓多少支出”———关注“政府投入”还是“百姓支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纠缠,而是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官本”还是“民本”。 有人要说了,政府作为服务机构是没有独立财政的,政府投入还不是来自民税,节省政府投入不也是为老百姓省钱吗?这种思维是不对的。确实,公共财政来自百姓纳税,但老百姓为什么要纳税,因为许多产品如果私人去生产,价格会非常昂贵,政府统一供给才有效率———纳税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公共品。所以公共财政不是用来节约的,而是用来最大效率地供给“让老百姓觉得省钱”的公共品,“节省日常支出”是公共财政的终极价值。如果“节省政府投入”并不能带来“节省百姓支出”,公共财政节省得毫无价值。一个人省吃俭用是为了买一个节水器,可买来的节水器节不了水,“省吃俭用”还有什么意义? 《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调查,90%以上的公众呼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让老百姓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才是公共财政的最大价值,远离民生的节省有什么意义呢?在当下的体制中,谁也不能保证政府“节省的钱”会用在老百姓身上,只有最终能体现在“节省百姓支出”上才可以把握。 审视我们的许多改革,正是陷入了“节省政府投入”的公益幻觉中。医改,市场化确实节省了政府不少投入,可这种“节省”的代价是药价高得离奇,个人医疗支出飙升;教改,产业化确实让政府的教育投入压力减小了,可学费涨了N倍啊;还有高速公路建设,政府为了节省支出采取“贷款修路”,可缺少规范的市场化让许多地方发展陷入了收费站的围困———为了摆脱这种围困,政府不得不耗巨资修建一条“绕行的免费公路”,这种“绕行的免费公路”不正是对“节省”最好的嘲讽吗? 回到民办教育的评价上来,如果民办教育没能让老百姓的教育支出减少,节省了再多的政府教育投入,也是无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