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燃气“商品化”不能令民众心惊胆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9:15 南方都市报 | |||||||||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近来,国内许多城市的液化气价格在连续上涨之中,在广州,15公斤瓶装气“指导价”已逼近100元,“看不见的手”正在有力挥舞,“看得见的手”仍在观望,几经犹豫该不该出手,广州物价局一时说“气价超百元”要干预,一时又强调仍维持市场调节原则,大概是给炒作得受不了,最终出台“呼吁价”,呼吁燃气经营企业在元旦春节期间将气价稳定在9
在一个涉及基本民生需求的领域,这种状况是正常的吗?社会福利“从摇篮到墓地”的建设,现在据说已经面临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也似乎更可用以证明“商品化”才符合世界大势。人们已经被“市场”塑造,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硬道理面前,几无表达担心、怀疑的理由,哪怕不堪重负也不能质疑“商品化”的正当性。 不过,我知道几乎所有的基本民生物品都只有很小的需求弹性,其需求难以通过刺激或者抑制来有效调节,你不能通过价格调节来让一个家庭选择不吃熟食,也不能通过价格调节让一个北方家庭冬天不需要取暖。 我还知道,燃气、暖气、自来水既与吃饭、住房一样属于私人需求或私人物品,又往往只能由网络性的经营来提供,生产上的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选择性都天然地很弱,这些物品天然地对竞争和选择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如果将它无条件地交给市场,将会使消费者陷入巨大的被动。 在基本民生物品上,完全的市场定价可能使公众成为经营风险的直接转嫁对象,也可能使公众成为垄断价格的直接受害者。例如液化气价格轮番上涨,就算其全部原因在于受到上游价格影响,将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到液化气价格上,结果就是公众直接承受这一生活必需品的市场波动。又如在北方进行的供热市场化改革,确定由政府定价,并希望引入多元化投资,有企业家表示,“供暖价格是政府定价,而其燃料、人员等成本却由市场决定,企业就可能产生亏损”,政府是否应该定价的博弈已经开始,如果供热改革中有“甩开福利供热包袱”的想法,政府定价就很可能退让,弱竞争性网络所导致的价格垄断就容易形成。 除了“市场”视角,除了“商品”视角,对暖气、燃气、自来水、电力等物品,我们是否还能有别的视角,如何看待过去的“福利”视角?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毫无疑问,对所有没有能力使用这些基本物品的人来说,提供这些物品仍然应当作为一种福利措施加以保证,因为一个人需要这些基本物品,如同饥者得食、渴者得饮、寒者得衣一样天然合理,尽管每个成年人都有义务对自己及其家庭负责,但政府对那些无法承担起这种义务的人提供保障是必要的。 对那些可以购买这些基本物品的人,政府也不应完全任市场去予取予夺。所有弱生产竞争性和弱消费选择性的商品,所有涉及基本民生需求的物品,都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领域。政府的统治源于人民的同意,“市场放开”了,政府就不关注人民的基本需求,民众会同意吗?一个人消费必要的暖气、燃气、电力、洁净的自来水,生活于清洁的卫生环境,吃没有危害的食品,拥有有效的疾病预防服务,享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公共文体娱乐设施,处身良好的社会秩序、市场秩序、法律制度之下,都是公共服务应有的内容,应当提供给每一个人,其首要价值在于实现普遍人权。 “商品化”也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好,只具有工具价值。如果不是以实现普遍人权为动因,改革就可能结出“为市场化而市场化”的苦果。一见“甩掉包袱”、“市场化”就认定“大势所趋”,基本民生物品一变成“商品”就由着市场价格涨个不止,搞得人们见“商品化”甚至见“改革”就心惊胆寒,是改革的失败,而不是改革的成功。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