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15:53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王轶庶摄影报道 丁化润家在兰州市郊的黄峪乡河子村,离市区20分钟车程,村口就是,很好找。两间夯土房背靠着山脊,门是大条柴扎的,漏风,门口有棵半大的梨树。已经是12月天了,建在山阴处的房里风大,没烧煤,滴水成冰。穿着学校发的校服,丁化润白净的脸冻得没了血色。 他才16岁,是兰州一家民办舞蹈学校的学生。他说每次从城里回家,经过满大街随处可见的牛肉面馆,总要跟自己的肠胃作斗争,“整个人都被那香味牵起来了”,但还是扭头走了。他说要把那钱省下来给他病中的妈妈买斤红枣吃。在兰州,一个大碗的牛肉面要2块钱。 小丁幸运地考进了甘肃第一个“宏志舞蹈班”后,吃住全包,学费全免,学期5年,毕业后相当于中专学历。这个班是去年才正式开办的,有30个孩子,来自甘肃各地的贫困家庭。学校位于兰州市郊的大滩村。 冬日里的一天,阳光很好,22个女孩和8个男孩分在两个排练室上柔韧课。女孩板起脚尖一站就是20分钟,男孩腿上则绑着3斤重的沙袋练甩腿。练柔韧的时候,孩子们的腿、手臂、腰等各个部位,顺着各种匪夷所思的角度,伸展、扭转或弯曲着。专业老师甚至整个人站到他们的腿上,帮助压腿。上完专业课,他们还要上正常初中学历的文化课。老师说,这些孩子全指望这次读书学跳舞的机会了,所以学习特别认真。 记者去学校采访那天,兰州零下7度,学校没开暖气,孩子们靠排练室的余热上专业课。负责接待的周老师苦笑着指指庭院,“再不来钱,就只得靠那一堆煤过冬了。”学校原先只想招16个“宏志生”,从70000名学生中初选了50个,而这50个孩子,个个条件好,家家有困难,老师实在割舍不下,16个名额变成了30个。30个孩子,每人起码需要四五套衣服,练功鞋半个月不到就磨坏一双,孩子吃饭、取暖都要钱,学校艰难地维持着这一切。 学校面临的困难被报道后,不少演艺歌舞厅开出每月几千到1万元的价,让孩子们去演出。但冯校长不让,她怕孩子心野了,“容易变质”,在她的心目中,孩子们应该成为专业的舞蹈演员。 记者去学生丁化润去家里,他的妈妈看上去老态龙钟,摘去头上的帽子,露出满头白发,怎么看也有50多岁了。可知情人却悄悄说,她是1968年生的,37岁!听丁化润说,妈妈患心肌缺血,长期营养不良所致,他能为母亲做的,是省下点零钱买红枣,据说能补血。丁的父亲在城里打工,每月挣得三四百块钱,维持这个家日常的开支。 丁家在村里属于“赤贫”,全家惟一的指望,是门前那棵半大的梨树,结出的果储起来冻成兰州特产“软儿梨”。今天冬天,兰州城里“软儿梨”卖10块钱4斤。 女孩张蕾也是“宏志生”,家住兰州郊区,黄河北“13公里”的村子。张蕾家的条件稍好些,3间瓦房,种了1亩不到的桃树。能上宏志班,对一家人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张蕾14岁的弟弟刚刚辍学回家,因交不起几百块的学费和住校伙食费,家里人不让他继续读了。宏志学校的周老师听到这个情况,索性就在张家为其弟进行体检,看有无上宏志班的身体条件,检查一番后不无遗憾地说,这娃柔韧性很好,但前胸骨突出一大块。周老师说是缺钙,宏志班在甘肃贫困地区招生时,男生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张蕾一家都窝在一间屋子里,因为只有这一间烧了煤炉,赶上冬天地里没活儿,索性全家人一整天都窝在家里。张蕾在宏志班每月100块零用钱是城里的舅舅给的,其中大部分用于每周回家的路费,回趟家车费10元。 在全国,兰州的舞蹈水平大名鼎鼎。上世纪90年代,大型舞蹈诗剧《西出阳关》轰动一时。此后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摘取了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杯”银奖。如今,那一批舞蹈人大多都已经离开了舞台。现在,这些宏志班的学生已被省内外的专业舞蹈团体看好,但他们进校时有承诺,学成后要为甘肃服务五年。不过学校目前正为眼下的资金发愁,光学校的澡堂就因缺经费,已经五次动工,五次停工了。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