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方早报:大学生为什么不还助学贷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1:47 东方早报

  文 郭松民等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由于未按合同约定归还来自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的23名本科毕业生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了法庭。银行要求解除双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学生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因该校还款率低,建行已停止对石油大学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大学收费填平鸿沟了吗

  大学教育被公认为是一个填平社会贫富鸿沟、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上升机会的有效手段,但从这条新闻透露出的信息看,这个手段无疑是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的,一不留神还会扩大了鸿沟。

  首先,穷人的孩子一毕业,背上就有一个相对于他们的收入而言是相当沉重的债务包袱,其次,由于穷人的孩子多从“冷门专业”(学费较低)毕业,找工作难,收入低是免不了的———贫富之间的鸿沟也就只能越来越深,越来越宽了。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有的。薛涌日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上得起大学》的文章,介绍了美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美国人上大学,先要算一下‘预期的家庭贡献’”,你的家庭越穷,从政府、学校、私人慈善机构得到的奖学金、助学金就越多,穷人家的孩子几乎一分钱不用花就可以读完大学。这样一来,穷人的孩子毕业后,倒是真的可以一身轻松地和富人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据说“教育产业化”的理念就是美国的舶来品,看来我们的大学只学会了收费,但没有学会怎样收费。 空军指挥学院郭松民

  银行告状为何鲜有舆论支持

   诚然,大学生毕业证一到手就杳如黄鹤,银行追讨成本高昂,收益又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法院主张权益,可谓出于无奈。但从借贷学生角度看,毕业后要为饭碗奔波,常常居无定所。联系不上,往往并非主观故意。毕业生与银行失去联系致使银行利益受损,关键在于个人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借方与贷方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无可否认,未能按合同约定偿还本息,也绝不排除一些毕业生恶意拖欠的动机。但需要明白的是,赖账的产生,往往与“别人赖得我如何就赖不得”的心态有关。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

助学贷款占银行资本总额的比例再小,也是银行应该主张的权益。但是,银行主张应得权益却鲜有舆论支持,充分见证了公共舆论对助学制度的不满和对金融机构资产运行状况的失望和忧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金融机构能够增强发放助学贷款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借贷双方的良性合作。同时,也应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确保金融资产良性运行,还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 四川省
南充
市朱胜国

  助学贷款的不能承受之重

   毕业生还不起欠款,银行不愿放贷,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在笔者看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生或银行方面。以助学贷款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本身就是助学贷款不能承受之重。

  银行贷款是一种商业行为。以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助学,其言下之意是,大学教育是一种可以仔细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投资行为。大学生借钱投入到自身的教育之中,将来可以取得更大回报。但大学教育,更是国家对公民的投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在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获益者乃是整个社会。

  因此,教育不能走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大学教育不能寄希望于商业投资的方式来完成。尽管教育部一再表示反对“教育产业化”,但以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助学,不正是“教育产业化”思路的具体表现吗?更何况,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尚且不易,有谁能指望靠助学贷款获得“投资回报”呢?所谓的助学贷款,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并不能真正为贫困大学生减轻负担。 湖南省长沙市莫林浩

  助学贷款该如何从“良”?

   助学贷款第一大缺陷是学校和国家在其中没有承担任何风险,而他们还都是直接受益者,如果没有助学贷款,他们凭什么保证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有书念?第二大缺陷则是制定还款计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似乎贫困生只要毕业了,马上就成了城市里的小康一族了。

  所以,要想让助学贷款从“良”,首先就应该让学校和国家同银行一起来承担助学贷款的风险,而且国家和学校应该承担大头,终归银行并没有必须把贷款发放给学生的责任。其次是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比方大学生从毕业的第6个月起,从10元钱还起,之后没有增加10元,当他毕业106个月的时候,每个月的还款才会达到1000元等。

  助学贷款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了求学难的问题,帮学校解决了生源和收费的问题,让国家的承诺得以成为现实,银行也获得了贷款的收益。所以,是没有任何理由叫停助学贷款的。但现在已经出现了银行告学生的事情,那就说明这个让各方面都收益的助学贷款的本身出了问题,但办法总比问题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裴娇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