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征婚喧嚣背后的意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5:53 南方周末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张捷

  

征婚喧嚣背后的意味
袁岳(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在3位男性学者中,袁岳是惟一同意就此话题接受采访的一个)他们要的一定是社会推崇的东西

  ●要处女而不是博士女,富豪在按照内心认为的社会认可行事。

  ●我无意谈论男权与女权的是与非。今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拥有者内心追求的东西可以表现出来。

  买

宝马一买四辆,两辆放在门口当石狮子用———富豪征处女这个事情,并不比买宝马更古怪。

  如果给富豪做个心理分析,我会将之归结为“代偿心理”。这些征婚富豪三四十岁谈不上改革开放前失去了什么要努力弥补,但是可以这样说,今天中国成为富豪的这些人都是非常辛苦的,哪怕搞灰钱都是承担着远比普通人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但他们成功了,就是为了把钱放在那里吗?

  所谓代偿,就是说他要交易到某一种社会认可才能平衡。实际上很多富人除了财富以外,其他方面是比较苍白的,他表现出一种社会交换模式,就是用自己拥有的核心资源去交换在他看来稀缺的资源,从而显示其地位的独特性和不同反响。这个独特性是由一系列符号构成的,宝马、

豪宅、处女。等等。

  实现人格平衡,追求更高水准上的人格健全,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富豪无可厚非。至于那一套体系符号我不判断其价值或者伦理的是非,不过可以肯定,他们要的一定是社会推崇的东西。比如,要处女而不是博士女,他们在按照内心认为的社会认可行事。

  至于应征处女群体,第一,她们明白自己拥有的资源。今天社会的处女大概是十七八岁不超过25岁,是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她们保留处女并且对富豪征婚积极响应,为什么?我认为,她们有一部分是主动追求附加值的,而这个附加值和财富、社会成就有关。

  第二,“80后”是最少“阴谋诡计”的一代,她们敢于说“没所谓”,最“卑鄙”的想法都敢公开说给你听,这与六七十年代的人不同。如果你对80后的女孩子说,富豪都可以做你爸爸了,她可能说,为什么不可以试试呢?

  应富豪的征和到超女做秀是一路的,只是资源类型不同。碰巧这些女孩子保留了处女,其他女孩子歌喉很好可以参加

超级女声。用拥有的资源博取喜欢的东西,这是80后的主流。

  我无意讨论男权与女权的是与非。不能因为富豪征处女就说男权还盛行。虽然有人从文化上认为强调处女是不对的,但是从社会动员的角度他们真推动了那个东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今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拥有者内心追求的东西可以表现出来,这是问题的关键。

  

征婚喧嚣背后的意味
陈静梅(中山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曾在话剧《阴道独白》中出演角色)她们从标志到筹码的转变

  ●在富豪看来,处女不仅指生理层面,还包括道德层面的清纯。

  ●但是对于很多应征女孩子而言,道德被商品价值取代,处女不再是贞洁的标志。女性对自己身体和情欲的掌控在逐渐增长。

  现代医学的处女膜修补术早已为对付贞操观念提供了便利,那么富豪征婚这一事件中,重要的是″处女″这一词语所暗含的权力规训意味。这种观念建立了一种衡量女性品质的标准,即只有在情欲上进行道德自制的女性才是纯洁的,另一方面,这一个观念也表达出对性的一种等级观念,即认为只有婚内的性才是正当的。可以将富豪征婚的条件简单概括为:处女、漂亮、贤良。这些条件无一不是在回应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情欲纪律。

  但这起事件有意思的地方正在于它的“不传统”。表面上女性主动投入到交易中来,在征婚竞赛中独立自主各施手段,完全改写了传统父权体制下女性无欲望无身体自主权的命运,这哪里还是男人能够驾驭的传统女性的表现?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富豪与女孩子们对处女问题的不同心态。在富豪看来,处女不仅指生理层面,还包括道德层面的清纯。但是对于很多应征女孩子而言,道德被商品价值取代,处女仅是交易的筹码,不再是贞洁的标志。从标志到筹码的转变,可以看出围绕性所衍生出的各种权力操作,反而使女性摸索出抗拒既有性成见的力量,构成了对男权价值的嘲弄。

  从我自己接触到的校园女生,对待处女问题大概有三种心态。

  第一种,做不做处女是个人选择,更是个人权利,与爱情无关,更与道德无关,这种心态大多属于80后,用他们的话说是“我高兴,我愿意”。第二种,无所谓,很多女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处女,但非常强调第一次必须给自己的最爱。第三种,传统心态,认为处女事关名节与终身大事,只有婚内性行为才是正当的。

  我感觉,目前的趋势正从传统心态经由无所谓向个人选择发展。换言之,女性对自己身体和情欲的掌控在逐渐增长。如果承认性的问题与人的权利有关,那么,我认为,应该鼓励这种增长。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惟其少,处女才成了富豪可以用来招摇的东西,最后的处女也就有了特别的意味。

  ■旧时声音

  贞操乃是夫妇相待的一种态度。夫妇之间爱情深了,恩谊厚了,无论谁生谁死,都不忍把这爱情移于别人,这便是贞操。……若不问夫妇之间有无永久不变的爱情,若不问做丈夫的配不配受他妻子的贞操,只晓得主张做妻子的总该替他丈夫守节,这是一偏的贞操论,这是不合人情公理的伦理。

  ———胡适《贞操问题》原载《新青年》

  一问节烈是否道德?……二问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生命与价值。

  临了还有一层疑问,节烈这事,现在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不白苦一番么?可以答他说:还有哀悼的价值。他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

  ———鲁迅《我之节烈观》原载《新青年》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