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京报:我心目中的“人文奥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4:41 新京报

  我心目中的“人文奥运”,不仅运动员应当是健康、快乐的,而且体育应当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要为青少年建造更多的篮球场、足球场,为中小学建造足够的操场。

  杨东平

  随着“福娃”的诞生,北京的奥运气氛越来越浓。日前,北京市挂牌了一批“北京
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在大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并决定今后3年北京市的中考和高考将“适度反映奥林匹克教育内容”。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弘扬奥运精神是件好事,但是否要与中考、高考挂钩则另当别论。北京市申奥的口号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关于什么是“人文奥运”,北京古都文化的保卫者提出过一个解释:把人文留给奥运。别为了开会,到2008年把老北京全部拆光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北京市所剩无几的胡同、四合院仍处于高危期,仍然在不断被拆毁。但本文讨论的,是另一个有关“人文奥运”的话题。

  去年12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曾四次获得奥运会冠军的英国划船运动员马修·平森特爵士,造访北京某体校,看到教练体罚运动员而“深感震惊”。一个男孩背上清晰可见的红印说明,他刚刚被教练打过,其他学生也讲述了老师打人的事情。但最令他震惊的是体校副校长借用中国的老话说“不打不成才。”

  我们从自身的经验都不难明白,上述的那种体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具有某种普遍性,“不打不成才”的确是中国深入人心的一种教育文化。一些农村家长对老师的最大信任,是说把孩子托付给老师,就当自己的孩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最近的案例,不久前在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的13岁女孩胡丁琦的父亲,到处宣传的教育经验居然是“400个耳光打出一个钢琴才女”!他理直气壮地说,郎朗也是这样被打出来的。尽管一些家长、老师有时难以戒除打孩子的恶习,但公然鼓吹、传播打人的文化,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就体育训练而言,我觉得偶尔动手惩罚,也许并不是最恶劣的。中国还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迷信叫“苦练”。然而,小学生将一个单词抄5遍是学习,抄20遍是强化训练,抄100遍、200遍,就不仅是体罚,而且是折磨和摧残儿童了。我们在媒体上就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超常规、超强度的“魔鬼训练”。它的特点就是无视运动员正常的生理、心理和生活需要,摧毁了运动员对体育的任何兴趣。

  雅典奥运的网球女双冠军得主李婷,曾因故离队两年到高校学习,其间根本不碰网球,甚至根本不能见到网球,遇到网球场绕着走。她的这一反抗,成为一个重要的契机,一次自我修复,使她重返球场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跳水皇后高敏新出的自传《追梦》,也谈到对跳水陷入精神危机,单调机械的高强度训练和金牌压力使她走到了自杀的边缘。毫无疑问,体育训练本身是单调枯燥的,竞技体育自有其残酷的一面;但是,即便在这种高强度的、残酷的竞技备战之中,仍然有一个公认的合理的底线。运动员是人,有自己的个性、选择和权利,有休息权和娱乐权;少年运动员是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表现,是无限追求技巧和难度的倾向,这不仅存在于体操等项目,也存在于杂技之中。几年前,就有国际组织对杂技超越人体极限、高难度的技巧提出质疑,因为看杂技是审美而不是冒险。无论体操还是杂技,近年来都出现了反对片面加大难度的呼声,而更加强调协调和美感。这首先是出于对运动员健康和安全的人道考虑。

  归根结底,体育不是目的,金牌不是目的,奥运也不是目的。如果把“人文奥运”理解为“以人为本的体育”,那么,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请看一组数据: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得到的国家财政拨款是50亿元,但仅有180万元左右分配给负责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司,群体司被戏称为“穷体司”。因而,我心目中的“人文奥运”,不仅运动员应当是健康、快乐的,而且体育应当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要为青少年建造更多的篮球场、足球场,为中小学建造足够的操场,使沁源二中那样在马路上跑步的悲剧真正绝迹。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