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领导信息”何时不再卖高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06:10 中国青年报 | |||||||||
易家言 在北京一些书店里,《中国政府机构名录》、《全国财政局长名录》、《国务院处级以上干部》等政府电话簿敞开向顾客出售,而且价格不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前,某网站叫卖9000万个普通人的详细资料,价格却只需1元钱。(《中国青年报》1月10日、《新京报》1月10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叫卖普通百姓的个人信息,涉嫌侵犯公民隐私权,应当予以制止;而叫卖领导干部的个人信息,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这些信息只是涉及领导干部的姓名、年龄、学历、职务、办公电话、个人简历之类,我认为并不构成对其个人隐私的侵犯。作为领导干部,他的隐私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个人信息,应该是一种公共信息,可以公开。 耐人寻味的是,为何领导信息卖出了高价,而普通人的信息却不值钱?从道理上讲,领导干部的一些个人信息,因为不是隐私,所以应该公开透明,是老百姓想了解就能了解到的;而普通民众的个人信息,因为属于不可侵犯的隐私,所以不容易获得,至少是不能随便叫卖的。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普通人的信息比领导干部的信息更值钱,事实怎么反过来了呢? 答案不言而喻。领导干部的信息能卖出高价,不仅因为他们的信息比普通人的信息更有价值(价值越高价格就越高),更重要的是因为领导干部的信息,事实上不容易获得,“奇货”可居,所以价高。高价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领导干部的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人们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情况知之甚少,而很多人又急切地想了解这些信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民间关于某位领导干部的谣传四起,添油加醋,绘声绘色,早已偏离了事实真相,损害了领导干部形象;另一方面,由于民众不能准确了解某位领导干部的个人情况,便无从对其实施监督,群众监督形同虚设。 领导干部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角色定位”问题。如果领导干部真把自己当成老百姓的公仆,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雇员,那么,哪有仆人、雇员不向主人公开自己情况的?而如果领导干部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看成权力的象征,那么他是要保持一点神秘感的,老百姓越对他讳莫如深就越是畏惧他,更不要说监督他了。领导干部信息不公开,正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出了问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是害怕、拒绝群众监督的表现。 领导干部信息是否透明,其实是政府工作是否透明的一个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其中自然包括领导干部的信息透明化。如果领导干部的信息是公开的,老百姓很容易就能了解,又何须高价购买《中国政府机构名录》、《全国财政局长名录》之类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