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专题 > 正文

媒体能帮多少武小锋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7:33 大众网-大众日报

  小年这一天的两条有关就业的新闻似乎并不相干,但若放在一起,却显得格外扎眼。

  一条是1月22日《沈阳今报》报道,“武小锋事件”在小年的头一天“修成正果”。在媒体的呼吁下,北大毕业生武小锋来到鞍山一企业就业,并在住房上享受“教授级待遇”。另一条则是,同一天的《齐鲁晚报》报道,南京一个普通高校的学生辅导员职位,吸引了近百名名校的研究生前来竞争。

  两条新闻发生在一南一北,相隔千里之遥,似乎毫无关联,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越来越紧迫的就业形势下,人们难免不把武小锋在鞍山享受的“教授级待遇”与百余硕士争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辅导员的惨烈状拿来进行一个对比。两条新闻的相关性,显然透射出现在我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观念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与错位。

  必须承认,自从武小锋卖糖葫芦一事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之后,有关北大毕业生应不应该串糖葫芦,以及卖糖葫芦的武小锋是否给北大丢了脸的讨论,已经将本来很平常的武小锋推上了一个万众瞩目的位置,像他的学友陆步轩一样,武小锋的就业,就算是打上了“教授级待遇”的痕迹,也丝毫不让人感到惊讶。

  让人惊讶的,反倒是在南京的一个辅导员之争,百名名校的研究生同时争这样一个职位,这种残酷的择业场面,同样也会让我们想到去年中央机关召

公务员时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那一幕。

  论学历,显然那些名校的研究生们的学历要高于武小锋,论能力,通常而言,研究生的能力也肯定优于武小锋。但为何这边武小锋获得了“教授级的待遇”,而在另一边,却依然是高学历的毕业生们为争一个普通职位而撞得“头破血流”?

  我想,这足以说明许多问题。一是现行的就业环境依然十分残酷,由于信息上的不对称,社会对于人才的认识,依然处于一个比较畸型的混沌状态;二是媒体的呼吁与关注或可在非常局部的范围内让类似武小锋这样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的机会,但在整体上,却无助于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的改善。

  武小锋在经历了串糖葫芦之痛后,终于在鞍山获得了就业良机,而南京的一个辅导员的位置,依然会让百余名硕士为此进行令人心痛的终极PK。二者的鲜明对比,充分映射出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我们这个社会在人才价值、人才观念、就业观念存在着严重的认识错位与价值扭曲,如果这些日益被扭曲的价值与观念不能回归到正常的位置,那么恐怕还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就业难点。

  毕竟,类似于陆步轩与武小锋这样的依靠媒体与社会的关注实现再就业的路径,绝对是个个例,是难以复制的。这种不得已的办法,不是个正道,更不值得提倡。

  相关专题: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