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87亿购买无人机 日本发展新时期战术"撒手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10:35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刘超

  日本的无人机将具备十几个小时的续航能力,飞行高度在朝鲜目前所有的防空武器射程之上,将构成日本的“战术撒手锏”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无人机作为新兴的战场利器,正在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识。据2
月1日出版的《简氏防务周刊》报道,日本在这一方面也不落人后,计划于2007财年引进无人机装备自卫队,用于支持导弹防御计划及执行观测、侦察、巡逻等任务,无人驾驶飞机还将被用来监控自然灾害情况和核子化学生物污染。

  日本的无人机计划一旦启动,等于揭开了日本防卫改革的序幕。无人机增加了日本对东北亚各国的战术侦察能力,被日本誉为新时期的战术“撒手锏”。

  87亿购买无人机

  日本对无人机的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无人机的技术发展,在日本自卫队序列中却一直是个空白。在早期日本自卫队的战术思想中,以防卫为主的战略决定了战场侦察和监视依赖完整的岛屿雷达系统。而无人机主要的用途在陆地作战上,日本的陆地战略纵深小,陆地大规模装甲对抗并非战略重点。加之当时的无人机航程有限,在海上侦察中航程短、半径小,故而未受日本自卫队青睐。

  然而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在日本海洋战略,尤其是对朝鲜的侦察中,无人机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日本2005年8月公布的《防卫白皮书》在提及朝鲜时指称,“朝鲜此前一直在开发、部署和扩散弹道导弹,朝鲜的导弹和核问题总体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一个主要不稳定因素,朝鲜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引人关注。”

  在此种情况下,无人机成为了日本的战术“撒手锏”。无人机不仅可以用于日本领空执行巡逻和侦察任务,而且还可以搜集朝鲜方面的情报,由于目前的无人机续航时间超过8个小时,侦察半径超过1000公里,更可以装备远程探测系统,即使在日本防空识别区内飞行,这种飞机也能看到朝鲜的一些防务部署。

  日本防卫厅发言人金泽博范日前也表示,将在2006年度预算中列入配备无人侦察机的资金。日本防卫厅最早将于7月编制无人机购买计划大纲,该大纲会建议“具备远程侦察能力的高空无人侦察机更适合对日本周边地区的侦察需要”。日方计划到2007年度为止投资87亿日元,最终向自卫队提供一种高空长航无人侦察机。按照防卫厅的要求,日本的无人机将具备在空中连续飞行十几个小时的能力,飞行高度则在朝鲜目前所有的防空武器射程之上,硫磺岛将成为日本自制无人机的试验发射场所。

  提防中国获得无人机技术

  也正因为无人机涉及日自卫队战术核心,因此日本才对所谓的“雅马哈公司向中国提供无人机核心技术”疑神疑鬼。日本防务部门的高官告诉媒体,他们担心中国的无人机可能会在雅马哈的技术支持下提高航程,从而侦察日本在东海的军事部署。日本方面更表示,中国的无人机在获得以色列哈比无人机技术的帮助后,将可能形成自主攻击侦察雷达的能力,从而对日本构成威胁。

  根据日本防卫厅无人机购买计划大纲透露出来的信息,日本迄今为止已经在无人机开发上投入约24亿日元,但是由富士重工制造的2架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仅有1小时,与自卫队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日本防卫厅的一个考察小组今年4月前往美国,将重点放在采购“全球鹰”“掠食者”等高空无人侦察机和“烈火”“鹰眼”等低空无人侦察机上。

  从硬件上说,无论是

自主研发无人机还是从美国购进“全球鹰”,日本航空自卫队都将获得监视朝鲜内陆导弹基地的独立侦察平台,无人机上的机载红外传感器一旦发现朝鲜导弹发射的迹象,就会将报警数据传回地面控制中心,为日本方面的反导发挥预警作用。

  当然,美国向日本提供无人机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无人机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信息来源,无论是“全球鹰”还是“掠食者”,都能发现弹道导弹发射以及其他关键情报,然后还会把这些情报发送给“宙斯盾”驱逐舰。“宙斯盾”驱逐舰既是日本导弹防御系统的“中枢神经”,也与美国的宙斯盾巡洋舰的数据链相匹配。要解析日本无人机的情报,对美国海军来说并非难事。而所有这些以对付朝鲜为名的武器装备,在技术参数上稍做变动就可以用来对付其他东北亚国家。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