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忠表示以六个创新发展深圳循环经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4:52 深圳特区报 | |
李鸿忠在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以“六个创新”发展深圳循环经济 着力实现发展理念、法制、政策、体制机制、产业、文化六方面的创新 【本报北京3月6日电】(深圳报业集团特派记者叶晓滨李文生陆云红李舒瑜)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今天上午在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完全赞成、拥护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个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振奋人心的好报告,对做好深圳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会后深圳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李鸿忠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就发展循环经济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提出要用六个方面的创新来推动深圳循环经济发展。 李鸿忠在发言中说,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在物质循环上面达到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力度如何,体现着是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李鸿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从世界经济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方式的重要内涵。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趋势、原则和目标,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体现。中国地大物“薄”,人均资源匮乏,每新增一个单位的GDP要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多消耗3倍左右的能源和资源。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不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势必难以为继。因此,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李鸿忠说,对深圳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更加紧迫、更为需要、更加关键。当前,深圳面临着“四个难以为继”的难题,“逼迫”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在“紧约束”条件下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我们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确立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这些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无一不与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相连,无一不靠发展循环经济来推动。 李鸿忠同时认为,深圳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较好的经济基础,公共财政实力较强。二是较好的技术条件。在新能源、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开发创新能力。三是多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城市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初见成效。四是初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较好法制环境和较强社会公众意识。 李鸿忠表示,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它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全领域、全方位的变革。实现这一重大变革,最关键、最根本的要靠改革创新。下一步深圳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要着力实现“六个创新”: 一是发展理念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四个难以为继”的前提下,实现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转变,立足于现有条件,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在十分珍惜现有自然资源的前提下,重视开发和利用制度创新、投资环境、地缘优势,改革开放、人力资源、体制机制、文化环境等无形资源。要“种高产田”,全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个“草”,是高科技之“草”、无形资源之“草”、是智力之“草”。要树立“三个舍得”的理念,立足于长远和战略,戒除急功近利思想,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认准一条路,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是法制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法制既是保障,也是动力。国际经验表明,社会成员特别是企业往往不会主动为此付出代价,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也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制,才能够保证循环经济体系的有序运行。要全面加强立法和执法层面的改革创新力度。一方面,继续充分利用深圳的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专项法规、规章;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循环经济的执法体系,实现市、区、街道办执法的三级联动,构建全市一体、尺度统一、运行高效的循环经济执法网络。 三是政策创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政府是最重要的倡导者、推动者,政策工具是政府推动工作的基本手段。要制订相关规划和经济政策,积极研究制订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制订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同时通过税收、财政、投融资、价格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包括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要推行严格的市场管理政策,继续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抓紧编制禁止生产和销售的一次性产品目录、可再利用或再生利用的废弃物目录;制订相关市场管理和准入规定。要调整优化技术政策,对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建立起适当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要创新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在政府的各项具体决策、规划、执行中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改革统计评价体系和制度,建立以“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全新的评价考核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生态环境由过去被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或低价公共物品,转变成为体现成本原则、用者付费的经济物品,利用价格杠杆和经济法规制度调节企业与公众行为,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清理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定价、收费和补贴制度,让滥用资源、损害环境者“买单”,让实践资源耗费减量和循环利用的企业有利可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从而使循环经济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经营规范。 五是产业创新。要不断推动原有产业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完整的生态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同时把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等环保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来培育。按照发展生态产业的要求,实施“存量调整”和“增量优选”,努力提高整体产业的资源利用水平。要形成循环型产业链条。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建设和改造产业园区,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内在要求,将彼此关联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使各企业之间组成闭环型的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要促进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活动,引导企业按照生态原理进行厂区厂房设计与建设,实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选用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体系。 六是文化创新。循环经济是一种关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理念,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支持系统而得以实现。只有整个社会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根本转变,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社会价值、文化、道德、伦理等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培养节约意识和节约文化,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共识,积极培养循环经济的道德伦理观念,在全社会树立以循环、共生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深圳适应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之一,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模式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李鸿忠还建议国家把深圳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