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陈水扁不让大熊猫进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08:00 环球时报

  大熊猫入台湾岛的话题再次被炒热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但台湾当局却以各种借口一再阻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熊猫在陈水扁任内很难入岛。

  美国“暗示”不应拒绝

  台湾《中国时报》28日特别报道一则“旧闻”,称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1月底在成都
大熊猫繁育基地参观时表示:“当年(20世纪70年代)中国赠送大熊猫给美国,两国维持了30年以上的和平”。岛内舆论纷纷解读,这是美国在向陈水扁当局暗示,不该拒绝大熊猫入岛。

  岛内各界迷恋已久

  其实,岛内各界对大熊猫迷恋已久。早在2005年之前,岛内要求让大熊猫入岛的正式提议便达10次之多。岛内最大的主题游乐园“六福村”不仅提出过申请,还曾到大陆及其他收养大熊猫的国家学习大熊猫的饲养与管理知识。台北市、台中市也曾为引进大熊猫作了馆址上的安排,超过50%的台湾民众都希望大熊猫能早日入岛。《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专家也表示,按照联合国决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赠与台湾大熊猫属“国内贸易”,因此,大熊猫入岛不应有任何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也表示,大熊猫是濒危的保护动物,但如果是从一个动物园转到另一个动物园,生态环境理论上应是相同的,只要一切符合标准,不会构成保护问题。

  然而,陈水扁当局却以反“统战”为由一再阻挠大熊猫入岛。早在2005年4月27日,台“国安会”的内部会议便做出“收了(大熊猫)后遗症更大”的结论。2005年5月2日,台“农委会副主委”戴振耀称,必须要先搞清大陆究竟是将大熊猫送给“个人”还是“国家”,并且,大熊猫必须在“第三国”居住6个月,并由“第三国”出具检疫证明,才能申请入台。在大陆正式宣布赠送消息后,陈水扁又以不能违背国际保护濒危动物的国际公约为由拒绝大熊猫。吕秀莲更称,只有大陆将大熊猫作为和台湾“建交”的礼物她才会欢迎。民进党、台联党也站出来诬称大陆赠台大熊猫有“政治统战”目的,会让台掉入“一个中国”陷阱。

  大陆不断展示诚意

  面对台湾当局及“台独”势力的歪曲,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特别澄清,这对大熊猫是无偿赠送台湾同胞的,并且大陆方面还会在大熊猫馆舍建设和养育技术上给予无偿的援助。中台办副主任王在希郑重澄清,大陆送大熊猫只是表示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友爱,绝不是“统战”,希望台主管部门能够考虑广大台湾同胞的热切期盼,在赠送大熊猫问题上能够合作,提供各种方便。当两只赠送台湾的大熊猫最终确定后,岛内再次掀起大熊猫热潮。甚至部分民进党“立委”也对台当局阻挠大熊猫入岛公开反弹。该党新潮流系“立委”李文忠、林为洲表示,大熊猫既不是导弹,也不是“特洛伊木马”,不能把大陆的一切动作都归为恶意。“福利国”派系“立委”李俊毅则称,若大熊猫能来,台湾应大唱“热烈欢迎”。

  对于台湾当局不断阻挠熊猫赴台,中台办发言人李维一3月2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的大熊猫能不能到台湾,关键在于台湾当局的看法。希望台湾当局接受这两只单纯可爱的熊猫宝贝,而不要从某种政治目的出发处理这个问题。在赠台大熊猫这件事上,我们不希望看到“焚琴煮鹤”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希望两岸同胞美好的感情遭到粗暴的破坏。

  国民党“立委”李庆安29日上午要求台湾当局在大熊猫来台问题上,不要有政治黑手介入“农委会”的专家评估。台北市副市长、“熊猫工作小组”召集人叶金川也批评,陈水扁是明显以政治干预专业,既然如此“农委会”就不必再邀请专家审议,直接交由“陆委会”宣布就可以了。

  陈水扁铁了心要阻止

  大陆的诚意、美国的暗示、岛内各界的呼声并没有让陈水扁改变主意,他继续以各种借口阻止大熊猫入岛。3月23日陈水扁通过网站强调:“被圈养甚至被当成礼物馈赠的大熊猫是不会快乐的”,大陆应将大熊猫留在原来的栖息地。吕秀莲也危言耸听地附和,“中共送大熊猫是现代版昭君和番”,是“统战”。

  岛内媒体认为,在陈水扁说了就算的情况下,他的表态等于宣布台湾不可能接受大熊猫入岛,因此在3月31日“专案小组”公布结果之前,答案已趋于明朗。▲

  《环球时报》(2006年03月30日第十版)


本报特约记者 王建华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