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谁是唐山大地震见证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09:49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
编者按 1976年7月28日的一场天崩地裂,让人惊骇于大自然威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至真至纯的人间情。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本报从今日起特别推出《唐山,不能忘却的纪念》特别报道,以寻访大地震见证人。如果您是那场灾难的亲历者,抑或是灾后的建设者;如果您以实际行动支援过唐山灾区,抑或救过地震中的受伤者,我们都欢迎您加入。让
本报工作人员从如山的报纸资料中,翻出本报当年第一时间发出的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李勇 王宏 摄影报道
河北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湖南人民积极支援灾区。图为长沙火车站的工人在车站举行誓师大会。本报资料照片 回放 长沙唐山手相牵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2秒,唐山发生7.8级地震,24万人死亡,太多的人一夜间失去亲人,或与亲人失散……灾难发生后,全国各地对唐山伸出援助之手。本报在7月29日的头版进行了报道,及时介绍了强烈地震的情况。报道随后历时一个多月,反映长沙各单位积极支援唐山重建。时任本报负责人之一的黄小宁老人回忆起当初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派出10万解放军战士急赴唐山搜救,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救死扶伤抢运物资支援,10万名重伤员被转移到外省治疗,全国各地的重型机械调往灾区救援重建。据后任本报副总编辑的黄小宁老人回忆,“本报的电台深夜收到新华社的电稿后,值班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非常震惊也非常悲痛”,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编辑和印刷工人们提前上班。第二天,本报在头版刊登两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道,使全市人民获知了这一消息。随即,在长沙,铁路、粮库、药厂职工等各方人士紧急行动,加班加点装载粮食,生产塑料、药品等抗震救灾物资送往灾区……一支由15人组成的医疗队从长沙赶往唐山,浦沅工程机械总厂调派40台重型机械前往唐山,福利院腾出房间作好接受孤儿的准备……本报均作了详细报道,鼓励灾区人民克服困难,号召长沙市民支援灾区。长沙市民与唐山市民的脉搏在一起跳动! 回忆 劫后余生仍后怕 “我是劫后余生啊!”住在长沙、亲历唐山大地震的张雁感慨良多。张雁出生在唐山市迁安县的马古寺村,离唐山市仅80公里。大地震时他才6岁,“睡在妈妈腋下的我一觉醒来,发现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妈妈用胳膊夹着我从废墟里挣扎着爬出来,捡回了两条命。当时村里的房屋全部震塌,奶奶被压死,不少邻居也命丧地震。”说起那场灾难,张雁心有余悸。 张雁的家乡迁安县如今已是一座中等城市,30年后的唐山已建设成为冀东明珠。地震中血与火锤炼出的亲情友情同志情,折射出人间的至真至纯,延绵至今历久弥新…… 寻访 谁是地震见证人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唐山,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论您现在是身处长沙还是唐山,抑或居住别处城乡,如果您以实际行动支援了灾区,奉上过一双鞋、一件衣;如果您参与了救援、亲手救出过废墟中的唐山灾民,抢救、医治过伤员;如果您亲历了那场劫难、接受过他人的救助;如果您是在福利院长大成人的、当年那场灾难中的遗孤;如果您参与了重建唐山、恢复生产的工程,都不妨向晚报热线2205000来电,或登录星辰在线(www.csonline.com.cn)。本报还将与全国30余家城市网站联动,开设QQ群,欢迎读者、网友加入。让我们一同拾起历史,体味那段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 作者:李勇 和平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