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地震后广州地震队两次预报均不准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09:33 南方新闻网

  异象纷呈广州连报要“震”

  唐山地震后,广州地震大队两次预报均不准确压力重重

  广州口述史1976[13]

  讲述背景

  明日,7月28日,是唐山地震30周年祭日。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夺去逾24万条鲜活的生命,举世震惊。广州,一个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唐山颇远的城市的社会生活随之改变:两次预报地震但均宣告不准确,全城市民进入恐慌状态,有的人住入防震棚,有的则夜半闻风惊恐跳楼;组织医疗救助队迅速集结北上;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冻结各单位存款、压缩基建投资等政策。

  30年过去了,救援者们今何在,当年深入灾区采访的记者们有哪些“迟到的报道”?明日,请继续关注“1976广州口述史之唐山地震”。

  讲述人:冯绚敏

  65岁,广东省地震局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地下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1976年,为广州地震大队(广东省地震局前身)的科研人员。

  冯绚敏:1966年邢台地震后,国家意识到地震预报人才缺乏,从相关行业抽调人员充实地震研究队伍。我就是在那时候转行研究地震的。广州地震大队一成立,我就过来了。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和同事正在坐船前往海南开会。一下船,就听说地震的消息。我们不信,打电话回广州,对方说没错。我们又打电话向北京国家地震总局核实。对方答复也很确切。我们一下就懵了。

  在海南开了两天会,我们赶回广州。一到广州,大队领导就召集我们开会,决定派工作组到各地实地观测。我留在广州负责收集本地情况,并把全省各地上报的情况进行汇总。

  

石榴岗上千青蛙堵路

  调查的结果非常不妙,全省各地都出现宏观异常!在海南,观测到地光,就是在傍晚时分,野地里突然出现一团光或一个火球,冒光的地面出现裂缝,草都烧焦了。天气异常炎热,马路路面几乎能烤熟东西,海口的老农不得不给牛马穿上“草鞋”。其它各地也都出现类似情况,比如,井水翻花冒泡,动物行为异常等。在广州,常常出现蚂蚁成群结队地过马路。在石榴岗一带,成百上千的青蛙“排队”外出,堵满了路面。

  我们24小时值班,虽然家就在单位旁边,但没人回去。电话一会儿一个,都是反映这些异常情况的。大家聚在一起,认真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这些确实是临震现象。大家都特别紧张。最终,还是决定向省里发出地震预报。省里接报后,没有将这一消息通过媒体公布,可能是怕造成恐慌,而是通过政府一级一级下传。于是,很多人就搬出来住进抗震棚。这样的正式预报总共有两次。但是,最终地震没有发生。

  预报不准被扣上政治帽子

  事后,我们也承受了很大压力,有人上纲上线,把这定性为一个“地震事件”,给我们扣了一顶大帽子。我承认,那时我们有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政府决策,应该反思。但我到现在也不认为这里存在什么政治问题。因为,那些异常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后来,我们专门请教了气象专家和一些老农。最后认为,井水打转、海龟上爬等现象,可能和台风有关。七八月份,正是沿海台风季节。

  但是,还有很多情况是台风解释不了的。根据统计,在1976年一年,广东一省发生的2.3级以上地震就达40次,虽然多数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在阳江,4.7级。历史上极少有地震记录的一些地方,也发生了,比如,恩平、佛山、遂溪等。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外省。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一天之内发生7.4级、7.3级两次地震;7月28日,除唐山外,河北滦县也发生了7.1级地震;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发生两个7.2级地震;8月23日,上述两地再次发生7.2级地震……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全国就发生了6次7级以上的地震!

  所以,事后,国内的专家们达成一致看法:1976年那段时间,中国所在的区域地壳应力变化非常活跃。所以,我们当年在广东所观测到的宏观异常,都不能排除是与地壳应力场活动增强有关。

  而且,虽然广州没有地震记录,但是,佛山当年发生了3.9级地震。所以,有些广州人在有些地区感觉房屋摇晃等,并不一定是心理紧张导致的幻觉,而有可能是确确实实的震感。

  患上地震研究恐惧症

  唐山大地震对我们这些搞地震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心理上和观念上。因为有不少熟悉的同行就死在这场地震里了。

  国家地震局预报中心的一个女同志,当时就是负责发布地震预报信息的。当年,确实有很多临震信息都汇总到她那里了。但是,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一切都以政治为纲。如果发布错误预报信息,很可能被说成别有用心,甚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所以,她格外谨慎,说再看一看,再看一看。但是,不容许她观望太久,大地震就来了。

  震后三十年,她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申请院士时,连续三次都在最后一关被打下来,就是因为唐山地震。

  唐山地震后,不少同事不想搞地震研究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一次次地问自己,我们还有出路吗?还能继续吗?还要继续吗?后来我想,自己既然已经转行,还是要搞下去。这一搞,就是差不多三十年。前几天翻资料,在1976年,我做的笔记有足足10本。

  ■档案解密

  【关键词:冻结存款】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冻结各单位存款的紧急通知》和核定基建拨款的通知

  (76)一机计字1158号

  各省、市、自治区机械局、农机局,各直属及下放代管建设单位:

  ……

  由于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干扰破坏和唐山地震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财政遇到了暂时困难,基建资金较为紧张。为了发展大好形势,支援抗震救灾,遵照中共中央紧急通知和国务院压缩基建拨款的决定,核减我部基建拨款五千万元,为便于掌握拨款,现核定你单位一九七六年基建拨款160万元,一至十月末已拨款194万元,后两个月拨款34万元。请即据此分清轻重缓急,安排好基建资金的使用,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库存物资和资金,组织好施工,抓紧设备安装,更好地完成今年基建计划。要坚决不搞设计外项目。

  二、基建拨款不得支付设计外和今年计划外及非基建投资的设备费用。对二类机电产品和地方管理的产品,除今年计划内必须者外,一律停止采购。一般设备不得预付贷款,大型专用设备要预付款,但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办理。

  三、材料要按计划采购,避免超储积压。地方材料,已预付施工单位备料款的,应由施工单位储备;自营工程以四个月的周转量为限。

  四、预付施工单位备料款,应严格按照当年计划工作量和两委一部规定的额度预付,不得多付或重付,并在分期结算工程进度时,及时扣回。

  五、要大力动员内部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各单位年初提出的动员指标,要力争实现和超额完成。对多余的库存物资要抓紧处理,使这部分物资充分利用到生产、建设上去。

  六、大力压缩其他基建费用的支出。后两个月,除工资、培训费、土地征购和动迁费外,对办公、水电、差旅、邮电等费用,要在一至十月分平均支出水平上,节约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属于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商品,一律停止采购。

  七、要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政纪律,狠抓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光荣传统,反对铺张浪费,反对不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

  1976年11月15日

  【关键词:压缩投资】

  关于压缩部分行业基建投资的通知

  (粤计基字[1976]584号)

  省各有关局,广州市、海南行政区、各地区(自治州)、市计委及财政局、建设银行:

  根据最近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注:7月6日至8月1日召开)。“关于压缩基本建设的安排和我省基建战线较长的情况,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一九七六年我省基本建设计划压缩投资二千五百万元至三千万元,同时,今后四个月资金和材料的安排要重点保煤炭、小化肥、糖厂、电力等重点项目和收尾投资项目建设投产的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更好地发挥投资效果。

  ……

  广东省计划委员会

  1976年9月13日

  ■亲历唐山地震(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周福霖教授:

  唐山归来转入抗震研究

  讲述人:周福霖

  广东潮阳人,1939年出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著名的隔震减震控制专家,我国结构减震和振动控制领域的先驱之一。

  周福霖:1976年,我在洛阳的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工作,是一名结构设计人员。那一年,我37岁。

  孤身前往震后唐山

  7月29日,我们接到上级通知,唐山发生特大地震,要求机械部派出专家调查组参与灾后地震调查。设计院派我和另外一名老同志去。当时,我的女儿出生才3个月。

  设计院的初衷是一名老专家带领一名年轻人搞调查。临行前,老同志患上高血压,组织批准他不用参加调查。我成为设计院里孤身奋战唐山的唯一人。

  害怕?那是当然的。开赴唐山前,灾情的惨重就早有耳闻,余震,瘟疫,死亡,一切都是未知之数。“我还能够活着回来吗?”虽然心里惦念着妻子女儿,但灾情重大,组织要求非去不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踏上了去唐山的火车。没想到它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余震中差点丧命

  当时通往唐山的铁路已经瘫痪,地震后的第三天,我们一行人乘着吉普车赶到唐山。进入唐山后,马路上,一根直指苍天的断柱分外刺眼,上面挂着“唐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牌子。在崩塌剩下两层的医院里,病床横七竖八地挂在断柱和预制板之间,隐约看到穿着病服的尸体夹杂在瓦砾中间。

  我们住在解放军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每天的口粮是馒头,大蒜,

咸菜,都是由军队每天运送才到达唐山。来前的恐惧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大家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

  我的专业是土木建筑,在唐山灾区的工作就是调查楼房倒塌的机理和地震对建筑所造成的破坏。每天扛着从苏联进口的120相机,两人一组,一人爬废墟,一人搀扶。在断壁残垣中间攀上爬下,白天拍照做笔录,晚上点着蜡烛分析数据计算结果。

  调查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一栋房子挨一栋房子进行实地调查,余震和濒临倒塌的危房,都是一个个陷阱。

  有一天我去到一栋倒塌的建筑调查,四层楼房崩塌到只剩两层,我沿着残存的楼梯爬到二楼,拿出相机正要拍照,突然脚下一晃,大地开始发疯似的摇动。“地震!”我赶紧死死抱着身旁的一根柱子,脑海里空白一片。

  大概十几秒后,晃动逐渐在减弱,地震停止了。那次我幸免于难,但是在唐山调查期间,不少人就是给余震倒塌的瓦砾砸死的。

  从此改变学术方向

  从地震发生后3天到达唐山,我足足工作了三个月才回北京,拍下了过万张照片。

  现在那些受灾者的脸还不时在脑海中出现。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身材佝偻的老大爷,带着四五岁大的孩子,趴在瓦砾上,一手一手、机械式地扒地上的碎砖和土,不时发出几声干嚎……原来他的老伴,儿子,媳妇都埋在地下。

  刚到唐山的那天,存活的居民们一听说我们是专家组,就将我们团团围住质问:这么大的地震,你们为什么预测不到?地震来了,房屋都倒了,为什么?

  离开了寂寞的老人,有个念头就开始在我心里扎了根:我一定要建出一种新型的房子,再大的地震也不会坍塌的那种房子。

  原本我的研究方向是房屋新结构,已经设计出新型的厂房结构,专家的评价也很高。但从唐山回来后,机械部建立抗震研究组,院里唯一去过唐山灾区的我,成为了组长,我的研究方向就直接转到建筑抗震领域。

  A40-44版

  记录人:本报记者:王海军许黎娜方夷敏实习生康殷通讯员朱玉尊

  摄影:本报记者李向新许冰实习生陈旭鸿陈君成

  (署名除外)

  图:

  唐山地震后救出埋在废墟中186个小时的矿工。

  唐山开滦医院灾后情形。

  资料图片

  (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