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中国大陆处于地震活跃期尾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大陆处于地震活跃期尾期
全球板块构造和强震分布图,红点为大地震震中。资料图片
中国大陆处于地震活跃期尾期
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图解。(CFP供图)唐山大地震带给唐山人、中国人无尽的伤痛,这种伤痛历30年仍绵延不绝。回忆伤痛是为了感情的宣泄,但30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更是为了让历史提供借鉴。

  30年过去了,如果我们再次面对破坏性

地震,我们会比当时的唐山幸运吗?我们今
天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今天的防震抗灾能力、今天的应急救援体系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昨天,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正在广东进行调研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阴朝民、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宋彦云和广东省地震局局长黄剑涛。

  记者 邱敏

  地震后最快20分钟可报出地震数据

  记者:随着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到来,地震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特别是今年太平洋火圈地震频发,中国也刚刚发生了文安和云南地震,人们关心地震是不是多了?中国是不是进入地震活跃期?

  目前国内地震频次属正常

  阴朝民:从全球地震来看,年均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左右,今年上半年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频次基本与往年持平,强度上要略大一点。中国大陆年度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次在20次左右,今年上半年发生了8次,从目前情况看都算是比较正常,下半年我们还在跟踪。

  至于活跃期这个说法,中国大陆目前正处于第五个活跃期的末尾期,第五个活跃期是从1988年开始算起的,什么时候结束我们还不敢确定。中国大陆一般每隔14~18年左右为一个活跃期。但活跃期和平静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记者:唐山大地震30年给我们地震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借鉴,我们的地震科技有了哪些进步?

  黄剑涛:应当说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借鉴这个事情。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了很大进步。首先在监测能力上,当年唐山大地震后震中和震级这些基本的数据我们提供不了,还不能及时向中央通报地震情况。这反映的是通讯系统和监测系统的问题。三十年来,我们在监测台网上下了工夫,现在我们在地震后最快20分钟可以报出地震数据。当然由于地震台网的密度问题,我们的速度还是不够快,日本2分钟就可以报出了。所以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密这个网。 其次是预报问题,这些年我们在预报上有进步,但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第三,在唐山大地震以前,唐山一直是不设防的城市,历史上唐山没有发生过大地震,这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在建筑物的防震抗震上我们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质疑“预测唐山地震”说法

  记者:有一种说法:当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地震队的一些人员已经预报到会有地震,如耿庆国,但国家地震局没有发布相关的警告。

  阴朝民:这个说法是不客观的。确实在当年地震年度预报中我们已经对此次地震有察觉,并划定了地震重点危险区,但当时预测的是5级左右,震级偏低。

  但从短期预报来看我们当时的整体科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1975年海城地震我们预报成功了,但海城地震是特殊类型的地震,有大震来之前有一系列的小震,但唐山地震就不同,它没有很明显的前震。很多人都说有异常,但有异常不一定有地震。

  中国地震预报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记者:那我们现在的预报水平怎么样?我们可以预测地震吗?

  阴朝民:中国的预报水平一直走在国际前列。我们目前可以对一定地区、某种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从目前年度的预报水平看大约成功的预报占20%~30%。短临预报,也可以说作出一定减灾程度的预报大约在8%。

  宋彦云:地震预报的难点在于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没有全面科学地揭示。地震一般发生在30公里左右,深的甚至有600公里。目前国际最深的深钻也只能达到十几公里。而且地震的成因也非常复杂,地震发生之前肯定有变化发生,但我们目前还没有探测到很多变化的能力。

  记者:刚说到唐山以前是个不设防的城市,那么我国目前的城市防震情况怎么样呢?

  阴朝民:我国目前重点防震的两个区域,一是西部,大地震多而且农村民居不容乐观;另一个是大中城市群。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设防很重要——像这次云南盐津和河北文安地震,震级都差不多,但云南倒了很多房子,死亡较多,原因在于云南农村的民居质量不行;而文安属于泄洪区,房子很结实。

  我们对城市的抗震能力有个要求,像广州是6.5到7度的烈度,大约相当于可抗4.5级至5.5级的地震。但城市的房子抗震情况不平衡,一些建了二三十年的老房子的抗震情况就不乐观。

  唐山大地震中近50万人

  通过自救互救重获新生

  据新华社电 唐山大地震使一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平地,60余万人被埋压在废墟里。据一项研究成果披露,地震发生后,有约48万人是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

  唐山地震后,灾区面临最紧迫任务就是从废墟下抢救出被埋压人员。作为我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子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他也是那场地震的幸存者。他介绍说,地震发生后,自行脱险的人们自发形成救助大军,根据有关资料估算,通过灾区人民自救互救脱险的约有48万人,占被埋压人的80%以上。这说明灾区人民自救互救活动在抢救生命斗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

  王子平认为,灾民自救互救之所以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基于三个特点。

  及时性。灾民处在灾难发生之地,能最及时地进行自救,别的救援者不可能比他们更及时。由于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制约,最早到达的救援部队是震后8小时,而大批部队是震后20~30小时到达的。

  就近性与广泛性。唐山地震后的自救活动绝大多数是就近进行,哪里有脱险者,哪里就有自救互救者。

  自发性。震后初期的自救互救活动几乎完全是自发的,,这些方式的特点是对被埋压者的情况、环境、位置等比较熟悉,又及时、就近,因而救活率高达90%以上。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