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面对机制症结,“审计”如何发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11:18 浙江在线

  审计署11日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从发现的问题看,包括历年结余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虚列外事经费,自行处置资产,形成账外资金,挤占、挪用、截留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科研专用基金,转移财政项目资金等等,都让人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中,卫生部闲置财政专项款6.12亿、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挪用还贷准备金5.67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擅用彩票资金2787万炒股,海关总署物资装备采购中心变相挪用财政资金132万出国考察等问题,再

度令人“大开眼界”!

  按道理说,“审计风暴”已然刮了数年,各方对此的关注始终相当密切,不管是违规问题、还是违法事件,都应当越来越少才对呀。可为什么只要一审计,发现的问题仍是一大堆;资金挤占、挪用、截留等不仅没减少,反而成为了“老大难”;就连李金华都表示:“违法违规十分普遍,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单位几乎找不到,而且总是屡查屡犯”?!

  现在都讲“权责明确”,对审计工作而言,其职责实际在于发现问题,找出存在的漏洞,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而由此暴露出的体制痼疾、制度缺陷等根源问题,还是得靠相关部门从规章立法等层面堵漏解决。可现在的问题是,甭看审计部门对许多痼疾是年年提、岁岁喊,但却常常是迟迟得不到回应,问题仿佛“泥牛入海”。单是一个部门细化预算,李金华就曾感叹,他们整整提了5年,才得到最终采纳。相关部门“亡羊迟迟不补牢”的原因,有些是因为机构臃肿、多头管理,导致“龙多不治水”;更重要的是,像体制缺陷、机制痼疾,必然要涉及到政府改革、职能转变等“敏感话题”,同时也必定会触及影响到许多部门的权力与利益。所以,人们便看到了不少问题久拖未决,许多情况下,虽然明知症结所在,但漏洞缺陷依旧“不违法”,叫人是哭笑不得。

  这种情况下,都在嚷嚷“经费不足”、“手头紧”的部门与单位,自然难免产生“借机揩油”、“雁过拔毛”的冲动。在一些领导看来,别的单位都在“搞活”、在打“擦边球”,我干嘛傻守着那点“死经费”?你能搞截留,我就敢挪用,你能发生几千万元的闲置,我为啥不能整出上亿的滞留?还有违规投资、多报冒领、私存私放等等,真要查出这些问题来,大不了是个“整改”,查不出来,咱就“没事偷着乐”,“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虱子多了不用愁”,大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嘛!也正是由于“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单位几乎找不到”,如今一些人已然产生了“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而在违规查处的问题上,李金华的一番话同样耐人寻味——“与中纪委、监察部‘得罪’被双规、被起诉的坏人不一样,我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审计出来有问题,但不能否定你是好人,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说明很多问题带有普遍性”。事实上,同样是因为体制缺陷、机制症结,一些情况下,即便被查出问题,某些责任人还是“有情可原”,仍旧不能被看作是“坏人”。简单标签化的“好坏人”之分不仅是在走两个极端,某些别有用心者更在利用这种“辨别盲区”大钻空子,干起违规越轨的事情来越发有恃无恐。许多类型的违规屡查屡犯,个别单位次次都能“榜上有名”,很多问题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很重要的根源也就在于此。

  说到底,在经济改革早已是大踏步前进的情况下,如今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机构的职能转变、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已经到了必须要加快步伐的阶段。这是解决目前社会发展与制度机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关键。根源症结迟迟不除,同样的问题频频出现,“整改”之后故态复萌,这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而所谓“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正人先正己、身先是以率人”,不断致力于提高执政能力的政府,理应也必须为此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蒋萌)

  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较真的审计能否往下移?

  审计署亮出了一份沉重的“黑名单”

  整改岂能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

  别让审计部门“孤军奋战”

  中央部委为何“审不怕”?

  审计利剑“圆熟”了,剑气安在?

  审计就是只“只叫不咬”的看门狗?

  破解审计难题还靠市场化改革

  公众的“审计疲劳”从何而来?

  国家体育总局的“帽子戏法”

  个别部委年年上榜树立了一个坏典型

  警惕"找不到制度出口"的审计结果

  解读审计报告:怎么都是下属惹的祸?

  延伸阅读:

  老鼠请猫以后猫还会再捕鼠吗?

  审计员死酒店前,不算"殉职"算什么?

  “旧闻”使审计部门形象受困的思考

  审计员被"招待致死"与"审计游戏"

  财政收支百分百违规吃准法不责众?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