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虽已过去一年,灾区同胞们的生活也已恢复正常,但仍有不少灾区小学生们为自己的生活费而担忧,为此,济南时报泉城义工联络站派出的重返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小分队在寻访中确定了首批22名需救助的孩子。昨天,本报《“雪莲”将在灾区绽放》一文刊发后,本报热线电话就响个不停。6小时内,22名孩子全部获得结对帮助!
党校学员:全班捐款资助灾区孩子
昨天上午10点半,正在济南市委党校学习的刘红军带着4800元现金来到济南时报泉城义工志愿服务联络站,他说:“我是第十四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这是我们班全体师生的捐款,我们要定向资助两名灾区学童,现委托泉城义工志愿服务站转交给他们。”
据刘红军介绍,昨天早上,他们班举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家从本报看到了部分灾区孩子期待救助的消息,学员党支部临时决定在纪念活动中增加一项内容——— 向灾区的困难学童捐款。学员们积极响应,不到半小时,46名学员及老师即捐款4800元。
初中生:捐出半年零花钱
灾区孩子的生活也一直牵动着泉城同龄人的心。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正在读初中的小伊凡昨天看到本报的报道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攒了半年多的零花钱拿了出来。由于自己没有时间,她特地委托爸爸将钱送到了济南时报泉城义工志愿服务联络站。
伊凡的爸爸说:“我们平常给她的零花钱,她都舍不得花,攒起来。去年地震刚发生时,孩子就将所有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这次的钱攒了半年多了,多少都是孩子的一片心意。”
热心市民:
一家人捐助仨学童
市民谢先生每天都看报纸,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情况,他一直想为灾区做点事情。昨天早上,他看到了本报的报道后,立即把这一消息对家人说了。最后,不但他本人资助了一名灾区孩子,他的妻子、儿子也都各自确定了资助对象。
和谢先生一样,以家庭为单位踊跃捐款的还有在济南出入境检疫局工作的孙洪波。她昨天一早看了报纸后接着拨打本报热线,表示要与灾区孩子王晰结对,并且资助她两年;她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得知后也打来电话,与周翠萍结了对子。
川籍老板:
资助孩子到成人
昨天中午,伊尹海参馆总经理张洪看了报纸后,老家四川的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家乡的孩子们还在受苦,有的竟然还为生活费发愁,我心里就特别难过。地震已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重创,现在不能让他们生活上再有过多的缺失,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张洪打进本报热线电话的时候,22名孩子已经有21名得到了定向资助。他说:“那我就资助这最后一个孩子,帮助她完成学业吧!”这位名叫魏茜的灾区孩子今年10岁,张洪决定要资助她8年,直到她长大成人。
(见习记者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