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西安日报】王瑜萍:帮助癌症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存期率

【西安日报】王瑜萍:帮助癌症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存期率
2018年06月20日 08:20 西安交通大学
原标题:【西安日报】王瑜萍:帮助癌症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存期率

她是一位应用心理学工作者,常年与数不清的癌症患者打交道;她是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矢志不渝;她是一位笑容温暖的传道授业者,深受青年学子的支持与喜爱;她是西安交大第四届“十大学术新人”获奖者,也是十人中唯一的巾帼女将......她,是西安交通大学80后副教授王瑜萍。

学点心理学能够帮助别人

本科时期,王瑜萍学习的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英语。从“英语”跨入“心理学”,看似无心插柳却已柳成荫。一次机缘巧合,王瑜萍接触到了学校的“心理协会”,“心理学”的种子在她的心中悄然种下。意识到“现场型发挥”的英语并不是自己的擅长,王瑜萍开始思索自己的出路。最迷茫的时候,一句话彻底撬动了她早已埋下的那粒种子:“学点心理学不只是帮助自己,更多的是能够帮助别人。”

那句简单的话语,带给王瑜萍巨大的能量。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与热爱,她毅然决定跨专业考研。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终于如愿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开启了探索应用心理学的奇妙旅程。硕士第三学期,在恩师的全力推荐下,王瑜萍进入专业性与科学性更强的博士阶段。到现在十载已过,王瑜萍已在心理学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对她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保持一颗初心不变,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积极心理干预 帮助癌症患者

在大部分人眼中,心理学充满神秘色彩,学心理学的人一定会读心术或者催眠术。难以想象的是,做心理研究的王瑜萍却在癌症病房扎扎实实待了两年。每天,王瑜萍都需要接触大量的乳腺癌患者,与她们交流,然后在数据收集完成的第一时间向导师汇报。这样的日子循环往复,竟持续了两年之久。但王瑜萍从未喊过苦、叫过累,甚至没有丝毫的抱怨与懈怠,反而兢兢业业,高度负责地录入每一份数据。最终,她完成了超过千人的采样采集工作,为日后的研究建立了详实、质量上乘的资料库。

在医院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时候,王瑜萍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让她没想到这个“发现”竟成为她日后深入挖掘探索的新研究方向——癌症患者的身心适应及创伤后积极改变。

一般来说,患者在罹患重大疾病后,大多会产生焦虑、抑郁、失眠、人际关系紊乱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这些角度入手去研究乳腺癌患者心理适应的。然而通过与乳腺癌患者的深度访谈,王瑜萍却有了全新的发现:患者的情绪并不都是消极的,她们中有一部分人竟然感谢这个疾病,认为这个疾病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的改变。比如,生病后才顿悟其实生命才是最重要的,生活原本的优先次序得到重排,拥有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家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等等。

这个发现,令王瑜萍激动不已,她立即投入到相关资料搜集的工作中,并发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泰勒(Shelley Elizabeth Taylor)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首次报告。最终,她把研究落脚到“创伤性后积极改变”,将乳腺癌患者身心适应的研究从以往的适应不良转向积极适应,着眼于通过科学有效且易于操作的积极心理干预方式切实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率。“这项研究确实能够对癌症患者产生有益影响,而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科研的价值所在。”王瑜萍目光坚定而温柔。

将西迁精神厚植学生心田

一位好老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要去激励和指引学生。“是非心”“责任心”以及“敬畏心”,正是王瑜萍对青年学子给予的三点嘱托。王瑜萍说,西安交大具有独有的宝贵精神财富——西迁精神;怎样让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进而指导行动?这就需要将它播种到地里,进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精神”犹如一粒种子,学生就是那广袤的土壤,而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担负起培育种子的重任,将“精神”的种子厚植学生心田。教书育人,到底该如何育?“需要我们用心去施肥、浇灌,同时用阳光的方向为指引,引领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那一刻,师者的光芒在她的身上熠熠闪耀。

原文刊载于西安日报2018年6月17日5版

报道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06/17/content_334244.htm?div=-1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