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通过改革,积土成山,才是正途
新京报: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面临哪些问题?
马立诚:比如财富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环境污染,弱势者表达诉求的渠道不畅,假借改革营私等等。
不同利益集团的人对改革抱有不同态度,彼此的差异非常之大。这也反映了观念的差异。有的朋友说,改革开放过程中观念的争论,有时候比戈壁滩上被大风卷起的狂漫碰撞的石子还要尖锐。
比如,网上有一篇传播得很广的文章,说我们是高污染、高消耗和低工资、低保障。另外有人说,最近10年来,城市居民和农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年均增长8%左右,GDP年均增长大于10%,政府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政府财政收入至少三倍于民众所得,国民没有合理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还有人说,瑞典、挪威以前是穷国,但是在二战以后三十几年增长,就成为发达国家了。在这三十几年中,有滚动工资协议,使国民所得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样的比率。俄罗斯的国民收入在最近七八年中增长6倍。日本大企业高管和员工的工资差距是15倍左右,我们这里有的高达数百倍。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以上所说的是一些令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困境。特别是最近国际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我们也受到很大压力。
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坚持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包括政治改革,一步步往前走,最终积土成山,才是正途。
思想解放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
新京报:年初,中央和地方都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但有人质疑,当下人们关心的是利益诉求,提出思想解放意义在哪里?思想解放能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吗?
马立诚: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解放思想,有具体步骤。一个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换代。第二个是改善广东发展布局,从珠江三角洲向东、北、西三面扩展。第三个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比如深圳就发布了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改革纲要。
当然现在广东受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比较大,需要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考虑改革,但汪洋提出的新的观念是很鼓舞人的,这一点必须肯定。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还权于民”,是对汪洋推动的思想解放的补充。这些都是新的观念,并不是空的,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丰富的内容。
其实关心利益诉求没有错,但是公平地解决利益诉求问题,也是与观念更新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前一段时间,国务院颁布“非公经济36条”,要求鼓励扶持引导非国有经济,降低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但后来有的机构提出,七大行业国有经济绝对控股,这个提法遭到民营企业质疑。民营企业家说,如果七大行业都是国有绝对控股的话,好的政策不就变成玻璃门了吗?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要强调还权于民的观念。再比如政府机构公共费用开支过大的根源之一是财政状况不透明,预算缺乏监督,预算外资金更是暗箱操作居多。这就需要大力普及和落实阳光政府的观念,以新的观念作为引领,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破解弊端。
就目前突破经济困境而言,怎样拉动民间投资是一个大问题。温州民间资金6000亿,小企业从银行又拿不到钱,自然搞民间借贷。长期以来对民间借贷都是打压,最近有了一点松动,说是要批准成立民间借贷公司。可是发的牌照太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怎么办?就要进一步破除所有制歧视,从观念上先行突破。比如,什么是“扰乱金融秩序”?金融秩序最根本的一条是借钱还钱。这一点,浙江有不少民间借贷做得不错,坏账率很低,甚至比一些国有银行还要低。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放开民间金融?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放开民间金融,是解决小企业危机的可行之策。
还有人说,没有实践的突破哪来新观念呢?实际上,既有实践走在前面的例子,也有观念走在前面的例子。今天的中国为了突破改革的瓶颈,既需要新的实践,也需要新的观念。